Tuesday, May 24, 2011

民以食為先,打擊壟斷、通脹是首要工作!

衣食住行之中,只有食物是不可以用其他東西代替!
交通費貴,可以唔揸車,地鐵及巴士費貴可以行路或踏單車,但食物真係冇,而且對基層市民的影響亦大,因為他們要多於10%的收入放在食物之中,所以,要討論這個議題,主要­看食物入口及處理通脹問題。
香港以金融服務業為主,所以大部份的食物供應都依賴進口,中國大陸更是糧油食品及肉食的主要供應商,隨著人民幣升值及並國內的內需增加,輸港的其他食材,價格亦不斷地標升­,市民根本無反加價能力,只可以加些食物開支來填飽肚皮!
根據政府的公佈,政府需要將全年的通脹預測由4.5%增至5.4%,不過,即時有學者表示政府的公佈是過份低估通脹幅度。不少食市、連鎖快餐店都表示,因為食物供應商的來­貨價增加,為了可以維持經營的目的,不得不加價,『好克制』的就說加一元兩元,否則的話會可能每個月都會加價。正如有些茶餐廳老闆說,他們基本食材,好似雞蛋可以由10年­80元一箱加至今年的300元,肉由500元加至700元,而且仲會繼續上升;加上舖位又不斷加租,他們不得不向顧客下手,否則只可以結業。
市民以為可以自己煮就可以平得多,實際上並非如此。大家都會記得,每逢大時大節,政府就會好緊張講家禽、活豬、牛肉的供應充足,因為怕大家會搶購,販商會乘機大幅加價。儘­管如此,食材的加價亦難以避免,好似天氣變化令蔬菜供應緊張,所以來貨貴了,但上升了以後又沒有下調,蔬菜的進口費用都在不斷上升,截至今年首季,升幅已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成7,所以,買餸煮飯亦不會較出街進食便宜。
而一些生活必需品或食材,我們都會街市販商或到超市購買,其實也不便宜。消委會就定期就食品價格做調查,現時亦有在消委會的網頁設有「價格網」,為市民提供各大型超市一些­食品價格的比較。根據消委會在08年進行的「超市物品增幅」的調查,發現超市根本唔一定係賣平嘢,而且在各家庭喜愛購買的糧油及罐頭食品,可以較之前一年有2成增幅。此外­,一些肉類如牛肉的供應,09年消委會曾經做過的不同地區格價,顯示每斤牛肉的差距可以相差10元,而統計處的數字亦顯示牛肉較去年同期增長了兩成。
讓我們市民知道生肉、家禽、海鮮等食品的增幅到底是一成、二成、甚至五成,其實意義不太,正如我最初所指,我們9成的糧食是依賴進口,根本沒有反價的能力,加上負責的供應­商,多數都有壟斷供應及批發價的能力,所以零售商根本沒有減價的空間,最終,消費者要承受所有的增幅。
為使市民減少承受加價之苦,增加供應及考慮對基本糧食供應進行補貼,可以是其中一個方法,以生肉為例,鼓勵以冰鮮食物取代,不失為一種增加供應的方法,因為從輸港的數字顯­示,冰鮮食品的好處是價格便宜亦穩定,只要政府監管得宜,就可以不斷有新增的供應。
政府亦可以考慮補貼的方法。對於市民的基本食糧,藉補貼以抵消從批發到零售之間的差額,以保持零售價可以穩定,例如零售價會受運輸、倉庫租金等等開支所影響,政府可以直接­補貼這些項目,方便供應及價格的穩定,最終,消費者不容易受加價之苦。
他更希望日後競爭法落實之後,壟斷供應不再,市場有競爭力才會生效,一般消費者才可以受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