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區總辭,爭取普選」確是一句頗有吸引力的口號;但口號背後代表着甚麼?目的為何?如何及可否達到此目的,似乎不太清楚。建議者目前的解說,是五區總辭所引起之補選將會是等同一次「變相公投」;假若結果是有過半數選民支持二○一二雙普選的話,便可「逼使」人大常委會改變初衷,容許特區於二○一二進行雙普選。話說得漂亮,但現實是否這樣簡單?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變相公投」的定義是補選將會是「近乎」公投,但不會是正式的公投。公投當然亦分為有法律約束力與無法律約束力。「近乎公投」在憲制上的效力是明顯地更低於無法律約束力的公投。第二點是,「近乎」公投的結果有甚麼實質作用?要知道自回歸以來,所有大大小小的民調皆顯示近六成香港人支持盡快有雙普選,特別是於○六至○七年我籌得款項並邀請港大民調中心進行了十二次、為期六個月的民調,結果是毋庸置疑,港人支持盡快有雙普選。再者,民主派於過去所有選舉,包括○七年的港島區補選皆是以盡快爭取雙普選為競選政綱,得票率亦足以支持上述民調的結果。民主派為何要自我質疑這些結果的認受性?為何需要「證實」這連中央也不否定的事實?若五區補選有任何錯失,我們是否便要放棄這不爭之事實,甚至放棄繼續爭取普選?如果不是,那麼製造這勞民傷財的補選,又有甚麼意思?
更重要的是,把五區補選看作「變相公投」似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假如我是對方,我會讓三至四區之民主派候選人自動當選,而專攻例如九龍東及新界西民主派勢弱的地區。我會以一些「中立」、專業人士或高號召力的勞工代表例如陳婉嫻,高舉民生議題作為政綱參選,民主派的候選人能不回應這些議題嗎?若只有一兩區選民有機會投票,議題又非單一,如何達至「變相公投」?若民主派在這些地區得不到六成選票、甚至落敗,那麼民主派的政治道德高地便極可能毀於一旦了;這賭博值得嗎?
更重要的是,「變相公投」可「逼使」中央就範嗎?莫說建制派可以把選舉議題淡化為民生議題,假如建制派只挑戰一至兩區,補選投票支持民主派之選民可以少於五十萬,其公信力及認受性可能比五十萬人上街,甚至過去十多年的種種民調為低,那麼如何逼使中央就範?假若這目的辦不到,那麼後着又如何?全體泛民主派總辭?這是另一個美麗的幻想。
同樣重要的,是市民的看法和民主派的資源配套。在總辭之後,補選之前幾個月民主派在立法會將會是自廢武功;在民生議題上交不出功課,市民會原諒我們嗎?更有傳媒推算,進行一次五區補選費用可達千萬元,以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再一次證明已成事實的過往選舉及民調結果,明顯地不是一個明智和缺乏深思熟慮的抉擇。更何況如此推動激進民主派支持者佔據政治道德高地,結果明顯地是把民主派處於兩難之位置,進一步深化民主派之矛盾,這結果亦對民主運動的持續性和團結性有着百害而無一利的影響。其實「五區總辭」的建議記憶所及可追溯到○四年首先由黃毓民於電台提出,這麼多年來一直未為民主派所採納,想不到這美麗的幻想如今卻變成了特區民主派的試金石,可見特區爭取雙普選當真是山高水遠!
1 comment:
「五區總辭」我都認為成效存疑。
首先,六四黃金定律,準確形容應為建制派
40-45%,民主派55-60%。建制派的支持者比
較忠心及容易動員;而民主派的支持者側較
理性,獨立思考,不易被鼓動。他們明白爭
取2012雙普選只是天方夜譚,浪費時間,不
如集中精力去爭取2017和2020的真普選還實
際。至於補選的投票率向來不高,如果民主
派支持者的投票意願不到五成,可以預見敗
局已逞。
其次是毓民不段在分化民主派與及其支持者
,因他鬧民主派比建制派還要兇狠,令部分
民主派的支持者不滿,甚有微言,他們未必
會投票給他;在鵝頸橋區議會補選的慘敗可
見一班,社民連不能代表全部民主派。
Mike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