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3, 2009

看《赤壁》後感


和很多人一樣,看了吳宇森的《赤壁》後的感覺是頗為憤怒。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看的第一部,亦是我最喜歡的中國歷史文學。
眼看《三國演義》的人物情節被刪改得面目全非,實是心不忿,氣難平。但回心一想,《三國演義》何嘗不是文人詮釋歷史的作品?
若刪改文學要不得,那麼刪改歷史又如何?
有道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旨在塑造英雄人物,只是把歷史事實略加渲染,令人物性格更為突出罷了,其罪不至刪改歷史。比之於史書將秦始皇妖魔化,羅貫中把諸葛孔明神話化,又有何不可?有人認為歷史文學深化了正邪之分野,社會可以接受是因為每個人都喜愛英雄故事,特別是可歌可泣、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所以書中之英雄跟歷史上的英雄一樣,沒有哪個有好下場。此乃「愈是悲壯的結局,那英雄形象便愈顯得突出難忘」的道理。
一向認為群眾心目中的英雄多是文人塑造出來的。真正的英雄可能只是一些排除萬難、堅守原則的小人物。這些英雄可能比比皆是,無奈他們與群眾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相去太遠而被忽視罷了。從另一角度看,文人歌頌英雄的真正用意,可能只是激勵豪情、確立標準,或鼓勵我們仿效英雄的心態,與描述現實英雄事迹有別。
回看過去,展望將來,英雄是永遠存在的社會榜樣。他們的存在是真實,或是渲染,我不認為有太大分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英雄的存在,只有這樣,我們在逆境中才可感覺到曙光之來臨,才感覺到生命之充實。這可能正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寫「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意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