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3, 2011

退稅、補貼與通脹


政府一直堅持現時整體通脹率只為百分之二至三,不算很嚴重,但整體通脹率隱藏着的,是交通、食物和居住費用的通脹率。這些費用屬通脹周期中最敏感的物價,而這些物價卻佔了絕大部分市民,特別是基層人士多於一半的支出,因此亦對基層人士影響最大。政府於 ○八年推出食物銀行,藉以紓緩基層人士的壓力,但聲稱不應與綜援制度重疊;但根據社聯最近一項調查發現,近五成半到食物銀行領取食物的市民亦有領取綜援。由此可見,在通脹持續下,綜援金水平不但出現滯後情況,就連輔助福利如食物銀行,對大多數市民而言也只是杯水車薪。


在這情況下,當政府庫房出現嚴重水浸時,市民期望政府協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是最合理不過的。市民心中的疑問是:政府的存在意義是甚麼?我們為甚麼要有財政儲備?答案很簡單,政府的存在是保障市民生活平穩、維護公義;財政儲備的存在,是為了積穀防饑,以便社會不時之需。但放眼一看,自金融風暴以來,庫房從未出現過囤積數目減少的現象;相反地,今年的數字顯示,財政儲備由去年的五千億飆升至五千九百億,相等於政府二十三個月的開支。試問有哪個政府會二十三個月沒有收入?這樣的政府必不為市民所接受,肯定是在倒台邊緣。那麼維持財政儲備於二十三個月的開支實質意義在哪裏?更重要的是,只為積穀而漠視市民之困,違反了最基本的管治和理財原則。

政府說現階段還富於民、進行退稅會刺激通脹。政府有其說法,但這說法並非絕對。一般而言,處理通脹除在利率或匯率上做工夫外,最基本的措施是壓抑消費和價格。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裏,一般政府會採取補貼基本物價模式來壓抑通脹。在其他世界大城市,補貼交通費用更是長期穩定社會的經濟政策。最新數字顯示,二○一○年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中間率為百分之二點四,相比於○八年的百分之四點三,尚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而私人消費開支增長率亦只是百分之五點八,仍然滯後於本地生產總值增長之百分之六點八。再從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看,本港每人擁有近二十五萬港元。這些數字均顯示,假若政府願意補貼中下階層市民之生活支出,對通脹之影響將極為有限。

那麼政府為何不善用盈餘,為水深火熱的基層市民做一點事?政府並非缺乏有關的經濟數字或基本通脹常識。在所謂《財政預算案》諮詢過程中,本人及各政黨亦不斷提醒財政司司長之最低責任,及市民對政府經濟措施的期望。那為甚麼這份《預算案》到最後只是放生地產商,任由樓價繼續飆升、送錢至基金經理口袋裏,令他們平白即時增加近五億元收入、漠視那些寧願放棄領取綜援,每月只求賺取最低工資,輪候多年仍未能上樓的四無人士?財政司司長曾言之鑿鑿地說,不會派糖,只會聚焦協助最需要協助之市民。言猶在耳,不單止是派糖,卻仍然忽略了在社會福利網外最需要幫助的一群。他們雖然不需要納稅,但他們對社會之貢獻在比例上並不比其他人少。為何他們一年復一年的被政府遺忘?如果你還有顆正義之心,如果你一年復一年的對《預算案》感到失望,如果你眼看官富民貧日益嚴重,你能不感到憤怒嗎?這個星期日三月六日,請你站出來表達你的憤怒。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