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今天的挑戰 還是明天的敵人?


香港是一得天獨厚的福地,儘管政治上面對着不斷的風風雨雨,但在經濟上,我們的康復能力卻為周邊地方所羨忌。特別是過去二十年,通脹並不是我們的經濟頭號敵人,但這情況似乎正在急劇改變。雖然官方的數字顯示,八月份的整體通脹率為百分之三,而九月份及十月份更分別微跌至百分之二點六和百分之二點三,但其他指標卻似乎是給人一種風雨欲來之感覺。根據經濟數字,住宅樓宇價格自○九年已飆升了百分之四十五;在疲弱的美元影響下,食物物價指數亦於七月份跳升了百分之三。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因為食物實際上佔了香港消費指數之百分之二十五點八,而入口價格亦相等於生產總值之百分之四點四。難怪多家經濟顧問公司均預期特區面臨的最大經濟挑戰將會是如何面對通脹。

控制物價痛苦選擇

宏觀而論,特區在結構上和經濟活動上也極具刺激通脹的條件。首先,港元與美元掛鈎已有二十七年之久,美國經濟下滑及其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令美元購買力日漸下降,而我們更因缺乏中央銀行和利率控制之先天缺陷,令港元處於守無可守的危險境界。

與此同時,近年特區政府大興土木,把過往十年的基建項目一次過推出前台,在刺激經濟之餘,亦給予通脹一股長遠推動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們本土經濟過分倚賴房地產市場,加上特區政府缺乏增加房地產競爭之意欲,對大型地產商壟斷商場及超級市場之行為更視若無睹,致令高租值及地價影響各行業物價不斷飆升。通脹幅度超越基層市民可接受之水平,只是遲早問題。

在經濟學上,傳統的通脹處理手法不外乎加息、改變匯率和控制價格等措施。但從特區角度而言,我們既不能運用利率,亦不能借助匯價處理通脹,餘下的,除了控制物價,實無其他有效之措施可以選擇了。但在這自由市場主導之資本主義社會裏,控制物價是一痛苦的選擇。

倡扶貧措施壓通脹

因此,從某程度而言,最近財政司司長宣布增設短期買賣印花稅打擊住宅樓宇炒賣,實為一夠果斷、有決心的措施,確是值得一讚!記得我於特首《施政報告》諮詢時,曾極力建議特區政府應對一年內炒賣樓宇增徵雙倍印花稅。相比之下,今天財政司司長所宣布之措施實比我的建議更為辛辣、更具效力。但此措施只針對住宅樓宇炒賣,而不包括商用樓宇店鋪,這可能逼使炒家帶同熱錢轉戰後者,致令百物物價膨脹,從遏制通脹而言,可能得不償失。措施只針對地產市場而非一般日常必須支出如交通費用、食品價格等亦缺乏全面壓抑通脹之能力。長遠而言,外來影響因素如美元走勢、入口貨品包括食物價格,亦非我們所能控制之列。

面對這種種問題,毋庸置疑,如何處理通脹,將是我們最頭痛的經濟挑戰。就此,特區政府應積極研究其他有效方法處理通脹的來臨,嚴肅考慮增撥資源資助交通費用、回購公用設施如過海隧道、增建居屋,以一籃子之扶貧措施壓抑通脹。這不但是曾特首所應面對之急切問題,亦是來屆特首在經濟上最嚴峻之挑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