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04, 2009

公眾觀感


教院風波本已塵埃落定,但特區政府卻輸打贏要,堅持要「澄清」調查委員會所確定之事實。最後找來一位法官確定了調查委員會之事實判決,拒絕頒布任何法令,卻又判政府「勝訴」,令絕大部分傳媒和香港市民丈八金剛,不知孰是孰非。儘管如此,部分傳媒卻仍聲稱政府獲得「平反」。特區政府有否干預學術自由根本不是法律問題,法官亦無嘗試推翻調查委員會的判決,何來為政府「平反」?然而,事件中的關鍵人物前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仍乘機在一片「獲得平反」聲中,在電台上高調堅持被指干預學術自由是「無中生有」,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方向正確,問心無愧」。

撇開政府漠視法治,濫用法庭程序作為政治工具不談,教院風波調查委員會經法庭確定羅范椒芬多次致電事件中關鍵人物,致令受聽者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是事實。儘管羅范椒芬高聲叫屈說要是有干預,「為甚麼沒有人哼一聲?」受聽者有否受壓是他們的主觀感受和客觀的結論。羅范椒芬投訴無人抗議是在傷口上撒鹽,文過飾非。干預者不能說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你感受到壓力是活該,與施壓者無關!這些言論及心態凸顯了特區政府一眾官員一向的盲點:視公眾觀感(PublicPerception)如無物。梁展文退休受聘新世界集團事件,揭露有個別公務員曾經提出「公眾觀感」的問題便是近期最好的例子,但最終仍不能令特區政府掌握問題核心所在,致令民意沸騰。

公眾觀感是掌握民情之重要元素。公眾觀感是無形之批判、無聲的確認;如不能及早察覺和補救,最終將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計時炸彈。要改變公眾觀感,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消除觀感之基礎,針對觀感的因由而加以改善。

最近盛傳香港政協與中聯辦達成十項「要點共識」,便是另一令人擔心的公眾觀感問題。政協和人大在憲制上是國家政府架構之兩個重要機構,但在特區之《基本法》下其政治地位只局限於《附件一》中所提及之特首選舉團的成員。換言之,政協在國家層面而言是政府架構之一部分,但在一國兩制下,他們在特區除了是八百人選舉團成員外,是沒有特定政治地位的。假若他們在特區開設辦事處,公開論政,公眾觀感會視之為一種政治干預。這些政協可能與羅范椒芬一樣會說:「從沒施壓之心,受聽者亦從沒哼一聲,何來施壓?那來干預?」但對我們這個一向沉迷於揣測中央意願,迷信於商界利益的跛腳鴨政府,公眾觀感是任何中央政府架構一部分的公開批評或「意見」,亦實足以令特區施政受到嚴重影響而偏離了《基本法》下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根本理念。

干預很多時候是無形的、是從受干預者和公眾的角度去衡量的。公眾觀感更是難以觸摸的、是脆弱的。為甚麼特區政府上了這麼多課,還是不能掌握其重要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