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0, 2011

唉!真係無眼睇!

滙豐銀行百元新鈔竟將特區區旗的紫荊圖案「調轉」,貽笑大方。 滙 豐、金融管理局及特區政府行政署昨發表「聯合聲明」,承認出錯並道歉。錯體百元新鈔已開始印製,需即時「停機」並全數銷毀。金管局表示, 滙 豐已即時修訂鈔票設計及改版,費用全由 滙 豐負責,新鈔爭取在農曆新年前發行。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認為,鈔票設計經三重審批都無人發現出錯,實在匪夷所思。

Friday, July 29, 2011

江山如畫


那白色的封面像是不斷提醒我一首如若用以形容他老人家當非常貼切的詩: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從太太手中接過這本書的第一個念頭是,只有五百頁?五百頁的文字便可訴盡人的一生?更何況是他的一生?

有人質疑他老人家年輕時有「親共」之傾向。我不禁反問這又如何?不要分辨對或錯,為什麼老是要用政治眼鏡去評論別人的一生?人到回歸塵土之時,什麼政治爭拗也只是過眼雲煙而已。只要沒有犯過傷害他人之彌天大罪,這也只是生命歷程中的一段小插曲罷了。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他的存在。他的存在滿足了生命的完整性。有誰敢說自己離世後沒有絲毫可被別人批評的地方?

我對他老人家經歷過這麼長時間與病魔鬥爭後,面對死亡時卻仍然處之泰然而感到欽佩。特別是那份堅決不肯離港就醫的感情,寫盡了他心繫香港的情懷,聊聊數行文字已令我感動不已。他在書中的結語是「要對人生有所執著, 又要有所澹泊」。這確是頗大的挑戰。當然何謂澹泊也有程度之分,他老人家之澹泊不只限於金錢,亦伸展到感情、伴侶。只是寄情於民主、書畫,不是什麼人也可做到,最少我自問會有所困難。

這本書文筆清簡,有如其人。但一談到中國民主發展卻又感受到他那切膚之痛。話雖如此,對我來說,他是一位我沒有太多機會深入認識的朋友、一位民主路上的先行者。後人評價如何,歷史自有分解。在這一刻,心中不斷想的只有這幾句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不知道我最後一次和他見面, 送給他的《黃河協奏曲》,他可有機會聽聽?或者聽過多少遍?

Monday, July 25, 2011

我哋特區政府真係唔知錢係セ!

PAC審計報告報告對民政事務局在今次東亞運事件上之粗疏,實在不可以接受,原來局都未知什麼是盈餘、什麼是收入、什麼是成本都好似未知係乜,所以,出現叫盈餘的物體時,­就不是向立法會報告如何運用,而是自行將款項撥給運動員。
因為議員要監察,而不是要歌功頌德,所以,民政事務局做唔好條數,局長作為唯一一個知道事件來龍去脈的問責官員,所以,有榮亦有辱,局長難以逃過報告對他的指責。

Sunday, July 24, 2011

每天面對抹黑,真需要沉住氣,否則分分鐘失控爆粗!

對於謝偉俊指湯家驊較少出席雷曼小組會議,人都不出席,如何監察?監察不能用口講。湯家驊表示自己參與法案審議委員會的數目及出席會議的次數,心信是屬於勤力的一群,所以­,對於自己在立法會各樣的參與,自覺問心無愧,較少出席雷曼小組,都是有關雷曼苦主的會議,因為個人的選取,所以沒有出席,但製訂一套不再有閃失的規則,不再令苦主再現,­是議員的工作,所以,沒有因此而退出小組,繼續參與討論工作,實不是謝偉俊所指有名無實!

Saturday, July 23, 2011

告別


偌大的議事堂空無一人。坐在這裡等待着最後一次大會開始,一時百感交集。今天的動議是「告別立法會」。這不是我第一次告別這大樓,也希望不是最後一次。但縱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

第一次進入這大樓時正就讀香港大學法律系最後一年。當時我參加一次模擬法庭辯論比賽,決賽就在大樓現時議員飯廳的一個法庭舉行。模擬法官是一位著名的首席初審庭法官,對手是現今顯赫一時的陳景生資深大律師。最終辯論結果是我贏了。無獨有偶,第一日執業,第一宗案件也是在同一法庭,由同一位大法官主審。這次我輸了。輸了這宗官司後,我一直耿耿於懷。後來有前輩跟我說: 「輸了第一宗官司是好事;可挫挫你的傲氣,也提醒了你現實與理想是有一段距離的!」走進了立法會,我才真正領悟到這句話的精粹。

第一次告別這大樓時走得頗為狼狽。當時我正在地下西北角的法庭陳辭,忽然只覺天搖地動,嚇了一跳。初時大家誤以為是地震,但不夠十分鐘便有保安人員要求所有人立即撤離。原來地鐵在興建中環站時傷及法院大樓地基,法院頓成危樓。想不到就此一別,再次走進大樓工作卻是以議員身分。

對我來說,這幢大樓一向是社會公義的象徵,是伸張正義的地方。但自變了立法會大樓後,我卻始終找不到正義的氣息。現在大樓「物歸原主」,可以重新成為伸張正義的地方,我是感到一種莫名的欣慰。但在這段立法會的歷史中,我雖不敢說屋簷上的正義女神會為這段歲月感到羞愧,卻也肯定她不會以此為榮。十月我們要搬到新的大樓了。也許這是給港人一個新形象的時候。也許不久的將來,現實終會追上理想,新的大樓將可迎接民主的來臨。到了那一天,公義女神應該可以為你我感到驕傲。

Thursday, July 21, 2011

民主分岔路


無論你站在特區政治光譜的哪一邊,你也不能否認五區公投不但無可挽救地分裂了民主派,更孕育了一種新的政治文化和一批新的政治參與者。這新的政治文化是不求和而不同,只為同而不和;在民主路上,順我者是良心、是公義,逆我者是叛賊、是無恥!這根本的變化把二十多年來民主運動的團結本質劃上了句號。

順我者良心逆者叛賊

這批新的政治參與者日趨年輕、傾向行動、勇於表達。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攻擊目標是民主派。前星期,他們到泛民主派反對遞補機制的公眾活動場地刻意搗亂。他們對泛民主派,特別是民主黨成員的激烈辱罵實在令人震驚。最令人費解的是,起因只是民主派沒有公開呼籲市民支持他們倡議的反對活動!訊息很簡單:那管大家的目標是一致,只要是策略不同,你便成為「民主病夫」、「民主叛徒」!

你會問,為何攻擊對象不是建制派或民建聯?攻擊民主派,特別是民主黨,對民主運動有何好處?對不起!沒有人可以回答這些問題;也沒有人能提出一些令人信服的政治論述解說鬥垮了民主黨後,民主運動應如何發展、有甚麼新的策略爭取普選、爭取市民的支持?或如何可避免市民因不斷的內鬥而對民主派產生厭惡之感?或民主派,特別是民主黨倒台後,他們的支持者會如何吸納這新一代的政治參與者?

也許答案是,這鬥爭運動之目的是要盡量削弱民主派在區議會及立法會的少數政治力量,逼使民主派全面退出代議政制,轉以街頭戰鬥模式爭取普選。也許目的是要為民主派「大換血」,再重新整合,以人民力量取代民主黨之政治地位。也許目的是要把香港人皆洗禮為民主原教徒,讓民粹主義在港立足,以取替代議政制。也許目的是所有以上的目的;也許根本是沒有目的,只是為了揚名立萬,植根政壇。答案是甚麼,也許沒有人知道。

選舉決戰建制派得利

但在這關鍵時刻,民主運動站在這分岔路上,實在令人心焦得寢食難安。今年開始接踵而至的數場選舉,關係尤其重要。來屆立法會是回歸以來最重要的一屆。這屆立法會將要決定如何落實真正普選行政長官和訂下普選立法會的方向和框架。民主派想要立法會的選舉成功,必須依賴區議會選舉得以成功。在這面對強敵之際,民主派必須嚴陣以待,全力以赴。人民力量在此決戰時刻以「票債票償」之口號進行狙擊,鼓動支持者背棄民主派,代價可能非港人可以負起。若人民力量在選舉中能大獲全勝當然也是好事,但若此舉只令大家兩敗俱傷,那麼下屆爭取真普選的理想很可能便頓成泡影!在這民主運動命懸一綫的時刻,民主派才因內鬥而讓建制派漁人得利,獨領風騷,這又是否港人願意見到的結果?究竟我們有沒有足夠政治智慧,在這政治泥漿中站立起來,實在要看香港人在十一月的區議會選舉中能否給我們一點啟示!

Wednesday, July 20, 2011

見過局都怕黑啦!(一)

對比於中國政府,香港政府願意投資在創新科技上,可謂九牛一毛,科研的現金計劃=稅務優惠,科學園3期撥款,可以讓公司有聚腳的地方,推動力會有幾大,仍然未知,唔似其他­國家,政府願意撥款給大學,讓他們可以熱心於研究項目,所以,現時的科研,成效不將。
因為譚偉豪所提出的議案,只是要研究,而不是要即時設立,所以不會反對,但這帶出特區管治的問題,不可以因為政府有政策、措施推行唔到,就開個局來做,咁到時局可能多個政­府部門。
基本上,議員的建議如果變調帶出政策如何握行、政府要扮演什麼角色、要落幾大氣力,就Perfect!

見過局都怕黑啦!(二)

俾湯家驊串佢的議案冇新意,譚偉豪充當反對派,鬧今屆政府乜都唔會做,所以提出來是要叫佢做D簡單易做的嘢,等佢埋尾有貨交;又提出用創新科技局來換一個全城都唾棄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雖然知道佢唔係真心,但全晚最有創意及價值的一句!

Tuesday, July 19, 2011

Democracy at Crossroads (Letter to Hong Kong, 17th July, 2011)


There is a new breed of democracy fighters today. They are young, vociferous, action-based, and most significantly, have scant regard for the established order. And their targets include the Pan Democrats. They are seeking to redefine meanings of friend or foe in our otherwise stale political spectrum. Some find this new development exciting. Others are worried what all this will lead to.
Just last Sunday, this new breed of fighters, in the name of People Power, turned up in force to prevent the Pan Democrats from staging a public function in Times Square. The Pan Democrats' function was intended to be part of a movement to galvanize Hong Kong people to oppose the Government's plan to scrap by-elections in order to prevent "abuse" of the election system by resignations. This is a cause which the new breed shared. And yet, despite the commonality of goal, they shouted abuse and insults at the Pan Democrats present, in particular, members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Their abuses and insults were so fierce, one may be mistaken to think the recipients were supporters of the Government's proposal. Perhaps that was the picture members of People Power wanted to paint. But why? And to what end?
All this started from the 5 District Resignations. Apart from the 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 and the Civic Party, the Pan Democrats did not take part in that movement. But most Pan Democrats, especially leading members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did help out individually. Still, this created so much animosity amongst members of the LSD that the rift within the Democratic Movement became wider than ever and apparently irreparable.
Then came the political reform. The Democratic Party and individuals who negotiated and struck a deal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upported the improved reform package were branded "traitors". Since then, the more radical supporters of LSD formed the People Power and the battle line within the democratic camp is now clearly drawn. The enemy is no longer the pro-government parties or individuals but members of pro-democracy movement itself.
What sparked off this sea change is seemingly mere internal disagreements on the strategy to adopt in the fight for true democracy. Take the events of last Sunday as an example. What prompted the People Power to disrupt the Pan Democrats' function is simply that the latter did not join with the People Power in calling on people of Hong Kong to stage a siege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n the last Council Day.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Pan Democrats did not oppose the proposal to besiege the Council. Some had even agreed to take part. But still, the passive behavior of the Pan Democrats invoked the wrath of People Power. Failure to support their proposed line of conduct is enough to cast all those who dare to disagree as "traitors", as politicians without morals or principles. And deserve to be ridiculed and annihilated.
What is more worrying is the threat to unseat all leading Democratic Party members in coming elections. You may ask, how does this help the democratic movement? Nobody knows. Certainly nobody has explained what would happen or how will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fight for democracy, if the Pan Democrats are destroyed, or the Democratic Party is discredited and reduced to nothing. Perhaps the aim is to weaken the Pan Democrats' presence, and consequently, what little political power they now have,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Perhaps the aim is to weaken the Pan Democrats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have to beat retreat from the Council and join the People Power in fighting for democracy in the streets. Perhaps the aim is to seek to replace the Pan Democrats with the People Power as the only true Democrats in Hong Kong. Perhaps the aim is to show how pointless it is to seek Democracy through peaceful means. Perhaps the aim is all of the above. Nobody knows. But if this is the plan, no one knows if such a plan will succeed. Only time and the coming election results will tell.

Sunday, July 17, 2011

活在刀口


「活在刀口,死在刀口」這句話一點也沒錯。英國《世界新聞報》以揭人陰私起家,亦因揭人陰私而倒閉。受害者會說這是冥冥中的報應,支持者會感嘆少了茶餘飯後之話題。

我到英國牛津大學進修時,第一次接觸這份報紙,當時已覺它不值一哂。報紙主要讀者群是一般知識水平不高、終日無所事事的家庭主婦和基層勞工;著重「報道」一些無事實根據的傳聞、科幻推想和揭露社會人士的桃色新聞。那時我已在想,社會有此「成功」的傳媒也是其素質的反映。當然,《世界新聞報》亦偶有佳作,透過調查報道,揭發一些社會不容的流弊,但鑑於其辦報質素實在太差,致令偶有正當的調查新聞亦缺乏應有之公信力,對社會的影響力亦因此而大打折扣。

有人說「男人不好色,世上無妓女」,此種刊物的存在亦只是基於社會有此種訴求。社會若是愛看這些不擇手段地揭人陰私、尋找骯髒藏奸類型的新聞,這種刊物自然有其市場。幾年前香港亦有周刊因刊登女星經強迫拍下的裸照而受到全城譴責,最終需要出售改組,致令這種刊物一時人人自危;但經過一段時間,這種刊物又回復過往「操守」,因應市場需求而繼續我行我素。最近便有傳媒以偷拍手法攝得娛樂圈人士在家中裸露的照片,港人一方面不齒其行,一方面卻爭相搶購,令該刊物一紙風行。社會有這種但求刺激官感、滿足好奇,不問道德操守的自私慾念實在令人痛心!

冷酷的事實證明,若非今次因竊聽對象是皇室人員而面臨檢控,《世界新聞報》等刊物仍會繼續以他人的私隱牟取暴利。

從這角度看,社會並沒有走向較理性的一方,而只是有些人的私隱比其他人的私隱更為重要,突顯了社會不公平的一面罷了!也許要求有一個符合公義的公平社會是太苛求了,但我還是認為這仍是現今通訊發達所帶來的最大悲哀!

Friday, July 15, 2011

一個時代的總結......

湯家驊年幼時在電車上見到現在立法會,當時的法院,覺得是一個伸張正義的地方,任大律師時,好多的紛爭都可以解決,但當它轉為立法會時,覺得好多事都冇解決得來,以前未任­議員以前,覺得官員及議員的發言都騷不到癢處,到任職了議員以後,發覺這是立法會的傳統。
立法會是否可以成為伸張正義的地方?湯家驊突然多了一份感觸,因為大律師身份,他仍可以變回法院的大樓伸張正義,但立法會呢?湯家驊希望立法會可以追上市民的理想,在新大­樓得見民主的一日。

Thursday, July 14, 2011

不知何為和而不同,只知同而不和!令仇者快,親者痛!

泛民主派昨舉行「擊鼓鳴 寃 」活動呼籲市民反對替補惡法,遭手持「民主病夫」等標語的人民力量成員踩場阻撓。有泛民成員批評人民力量的行為,令民主派難向市民傳達反惡法訊息。此外,反替補青年聯席成­員昨發起「反替補、撐補選」遊行,高呼「林瑞麟下台!梁美芬辭職!」要求政府立即撤回替補惡法。

是否刻意、成功輿否,干預便是干預!立法會不徹查便是失職!難怪我們的民望低處未見低!

立法會之所以失去公信力,因為在功能組別及建制派的合力之下,要成立專責委員會去調查的議案是絕不可能,為沒有申報而犯了議事規則的石禮謙如是,要調查iProA亦不會成­事,
但事實已在人前,財政司司長有明顯心水機構,又有3位官員在輪選時候,在不同時候以電話問這個心水機構的成功機會,這不是干預是什麼?點解建制派的議員可以說只是勞資糾紛­?
這是對政府輪選機制的質疑、這是對政府官員沒有從事政治干預的質疑,但議員卻因為唔夠票就被阻止去查下去,這是在議會上之無奈。

Wednesday, July 13, 2011

議員利益衝突的界線應畫在哪裡?

湯家驊認為議員在議事堂有很多的議事及辯論,加上議員與其他私人或公職身份重疊,所以很易在犯了議事規則的規矩今次的議案提及公義,公義有實際及程序的,石禮謙沒有申報利­益,可能得到間接利益未必違反實際公義,但可以說議員是有違反議事規則的規定是事實。

Sunday, July 10, 2011

特首話:香港人「有瓦遮頭」就算啦,重噪乜野?!你話係咪豈有此理!

特首向外國傳媒說香港個個人都有瓦遮頭,如果唔理露縮街頭、住在籠屋、劏房的人,特首仍然可以說人人有屋住,不說他無知,就要說他涼薄,因為大家是無可選擇地留在現居的地­方。現時有1/3人口住在公屋,有居屋計劃之時,每每都有15%的公屋人士會利用公屋計劃置業,但從資料來看,只有20%的人才會將居屋補地價,其他80%的人會將居屋視­為永久居所,所以,就算多建居屋,亦不會鼓勵炒賣居屋的結果。而且,興建居屋不過是讓基層市民有改善居住環境的機會,點解唔可以呢?
另一樣香港要面對的房屋問題是如何解決樓價標升的問題,無可否認有人在追逐樓價的泡沫,因為幾貴佢地都覺得會較幾年後便宜,所以,點都要上車,點樣去解決呢?應該要向他們­山說有充足的中下階層的樓宇供應,這種不理性地追逐高樓價可以干平靜下來,這才是真正降決樓價失衡的問題。
政府要急市民之急,想市民所想,就要重建居屋、加建公屋,問題就迎刃而解

Friday, July 08, 2011

治港封神榜


香港特區自從踢走英國人實行港人治港後,最具爭議的可能是哪位特首在團結港人方面功力最深厚?很多人認為表面上,董建華十年任期未滿便可激發五十萬港人上街,前無來者,應被視為略勝一籌。這些人認為曾蔭權在位七年,幾經艱苦才令二十萬人上街,可說是立見高下。

但亦有知情人士指出這些表面數據背後實有值得商榷之處。何解?因為董建華之成功實有外援力助:當年外有金融風暴,內有沙士疫情,還有二十三條立法,鼓動港人團結上街是比較容易的;相反,曾蔭權不但缺乏外援,社會環境更實是一極大障礙:經濟飛騰、國泰民安,加上派錢三百億等等,對鼓動港人上街均有相當阻力。但不要小看曾蔭權,他對症下藥,單單一個遞補機制已可達到相當效果,何須動用二十三條?老曾的功力與董伯伯實是不遑多讓。

更重要的是,當年董建華單打獨鬥,就算加上一位葉劉淑儀也只是兩人之力。相對之下,曾班子卻極有團隊精神;由曾俊華財政預算案一年復一年持續地激發港人不滿之外,唐英年每有冷場便發表謬論,刺激年青人,再有黃仁龍單挑整個法律界,亦功不可沒。其他局長如林瑞麟、孫明揚、周一嶽、林鄭月娥等更是目標堅定,群策群力,每天努力不懈製造民憤,也是團結港人上街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見,從董建華年代的個別議題推動至曾班子以團隊精神持續迫使港人亢奮,努力至「最後一秒」,效果當然是立竿見影。最後不容忽視的,是董建華於○三年一役後便要借病而退,但曾班子卻還有整整一年時間力創新低,務求尋找支持度最低底線,相信最後功績絕對不會被董建華比下去!最終究竟誰能獨領風騷,看來還未有定論!

Thursday, July 07, 2011

以大錯正小錯


「七?一」那天,有電視台訪問遊行人士,問她為何覺得政府提出的遞補機制不公平,不值得支持。那位女士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五個人的錯,不應該由整個社會承擔。」她的論點可能不是那麼多人認同,但亦不無道理。既然政府堅稱只有一小撮人「濫用」選舉程序,那為何要把所有人的補選權奪去?這說法無論從邏輯上、政治上或憲法上也說不過去。

遞補機制犯兵家大忌

眾人皆知所謂「五區公投」只是一種群眾運動的口號罷了。莫說法律效力,沒有候選人代表議題正反兩面,哪來公投?事實證明投票率創新低,就是不算失敗,也肯定不能說是成功。那麼政府怕的是甚麼?若如政府所說五區公投是不受市民所認同,那麼來屆立法會選舉選民的投票意向應該是很清晰的,為甚麼要把變相公投和放棄補選權畫上等號,挑起民憤,與民為敵?所以這一在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

從政治上而言,這建議亦是犯了兵家大忌。以剝奪所有人之補選權,來「堵塞」少數人「濫用」選舉之說,既有損基本權力亦不合邏輯,本來反對公投的,現在也群起團結捍補選權,令明年選舉中原打算制裁五區公投人士之意欲亦隨之煙銷雲散,實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之嫌。更重要的是,遞補機制根本不能杜絕辭職行為。經過去年一役,公民黨和社民連都已清晰了解到不能輕言再次嘗試變相公投。但假若在政改上泛民覺得已是退無可退,普選承諾泡湯,那麼最後一可能也脫離不了全面退出議會,轉為街頭鬥爭,實行民間革命。到時,這區區一個遞補機制阻擋得了嗎?既然五區公投不再、泛民總辭又阻不了,那麼對政府來說,提出遞補機制逼使港人重新團結支持民主派,在政治上絕對是一大敗筆。

引其他國家例子難服眾

從憲制角度而言,遞補機制肯定過不了《基本法》第二十六條港人有選舉及被選權這一關。單單一個黃仁龍,如何抵擋整個法律界?再者,就是政府不斷引用其他國家之遞補機制也難以服眾。第一、這些國家皆是已有普選制度,他們的遞補機制並不會改變爭取民主的議會聲音,這與特區可能通過遞補機制改變市民代表比例,實不可同日而語。第二、很多這些外國例子都如加拿大一般,是因應國民要求而設立,因此有足夠民意基礎支撐。這與特區現況更是大大不同。第三、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政黨政治已趨成熟,遞補機制根據政黨名單遞補當選,並不破壞整個選舉制度之尊嚴和可信性,可見在憲制上特區政府之立場是不堪一擊的。

既是如此,為何特區政府要在「七?一」前霸王硬上弓,逼使港人表態,為泛民於接踵而來的選舉造勢?這是特區政府毫無政治常識,還是當中確有無間道盡力協助泛民增強政治力量?這一正如曾蔭權於五區公投後邀請余若薇作公開辯論一樣,確實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曾蔭權這位「政治家」是無能,還是無腦?還是甚麼也沒有?

Wednesday, July 06, 2011

民生議題必需顧及市民面對的問題!

湯家驊表示現時的修訂是好的,因為沒有將業主的責任推得太前,加得太多,尤其好多要驗樓的舊樓,業主多為長者,所以,將太多的責任加在他們身上是太過,而預計要出現的問題­是在時間上及質素上的考慮,時間上是何時開始執行驗樓,10年,20年、30年...?要做到什麼程度?部份修茸、全面修葺?
到底要次次都用全包宴、定係先食散餐,食飽就算?其實任何一個人都俾唔到意見,都要顧客的喜好及他們可以量力而為,所以,顧問的意見,可以有很大分歧,但可以知道,這些承­辦商或顧問,因為他們都是註冊人士,就要相信他們的註冊已經規範了他們的專業問責,所以,再以刑事規範去限制他們的建議是不必要。

Tuesday, July 05, 2011

建制派七一後打倒昨日的我,一於狂抽水!

林瑞麟硬銷招怨 泛民促問責下台
港府急易帥 唐英年擔大旗

【蘋果日報報訊】面對 22萬市民上街反對替補機制,政府除押後將草案交立會表決外,更改由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親自擔大旗,取代遭民意猛烈抨擊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推行替補機制諮詢工作­。有泛民立法會議員認為,林瑞麟要為強推替補機制引致民怨爆發負政治責任而下台,並警告若唐英年堅持不撤回方案,其民望只會不斷下跌,市民不會支持他做下屆特首。特首曾蔭­權則取消本立法年度最後一次特首答問大會,被斥是不敢面對公眾。

記者:陳雪玲、張媺媺、白琳

林瑞麟推銷替補機制態度強硬,對泛民及兩個律師會要求撤回草案、重新諮詢的訴求,一直置若罔聞,企硬要在 7月 13日硬闖立法會。但唐英年昨與建制派議員會面後,即親自宣佈押後將替補機制草案交立會表決,又提出兩個月諮詢收集公眾意見,變相打了立場強硬的林瑞麟一巴,也顯示推銷替­補機制諮詢工作已不再由林瑞麟擔大旗,改由唐英年親自掛帥。

盼下年度完成立法

林瑞麟在唐英年的記者會後,獨自面對傳媒時,被記者不斷追問他今次推銷替補機制失敗,會否為此承擔政治責任,引咎辭職。林瑞麟未有直接回應,只是不斷強調,提出替補方案是­為香港解決問題,重申方案合法、合憲、合情、合理,政府希望可在 2011至 12年度完成立法,強調自己所做一切,完全是要完成任務。

作為特區政府之首的行政長官曾蔭權出席公開活動時,繼續死撐替補機制堵塞變相公投漏洞是社會的主流意見,又表示市民極反對議員濫用補選機制浪費公帑。不過,他為逃避回應議­員質詢,竟取消了本立法年度最後一次答問大會。

政府消息人士稱,由唐英年親自擔大旗推銷替補機制諮詢工作,不代表林瑞麟失職,又或者曾蔭權想置身事外,只是政府屬一個團隊,政務司司長有責任負責推銷替補機制的諮詢工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仍然參與,林瑞麟的立場也不代表他個人,而是整個政府立場,不能將所有責任推給他一人。

「曾蔭權要負全責」

不過,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認為,林瑞麟要為今次事件問責下台,因為他沒做好諮詢工作就硬推草案。公民黨議員吳靄儀更表示,曾蔭權也要問責:「曾蔭權要負上全責,因為佢­推林瑞麟做箭靶,黃仁龍就做擋箭牌,曾蔭權自己就匿埋!」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也說,林瑞麟今次推銷替補機制明顯犯了政治錯誤,結果引致民怨爆發, 22萬市民上街,理應負上政治責任,引咎下台。湯家驊又警告唐英年,若他堅持不撤回方案,其民望只會不斷下跌,市民不會支持他做下屆特首!

職工盟李卓人將矛頭指向曾蔭權,直斥曾蔭權取消本立法年度最後一次答問大會,是不敢面對市民,交代對替補機制立場的逃避做法。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指,特首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是其責任,現明顯失職,「我哋冇可能接受佢咁樣失信失職,佢仲有幾個月點做落去呀﹗」泛民「飯盒會」召集人何秀蘭指,如曾蔭權­「玩失蹤」,泛民可能要仿效 03年「尋找董建華」的行動,改為尋找曾蔭權,要他向 22萬上街市民交代。

Sunday, July 03, 2011

不推廣人權,等同不尊重人權!

人權乃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如何讓社會有這種氣氛?要靠政府去教育。不是單單寫在紙上,不是單單寫得仔細,因為如果靠文字書寫,就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精神。
好似生育權,雖然基本法37條說香港人可以有婚姻及生育的自由,而國際人權公約亦指出人在社會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偏偏就攪到娶了內地妻子的港人,因為資源不均的問題,不能­讓妻子在本地生產,他們妻子的生育權,他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權利就被奪去。
所以,人權教育對社會重要、莫講教通識科的老師對這事的知識水平低、政府官員的水平亦很低,培育他們了解、形成一種意識亦是很重要的。

Saturday, July 02, 2011

這政府最大罪是偏聽!

雖然湯家驊話發完一輪勞騷,知道議員的修訂都不會通過,政府夠票就唔會聽人講嘢,唔係呀,你話D建制派議員道貌岸然地發言,然後舉手反對,個camera即刻影建制派班議­員板起面孔的樣俾觀眾睇,大家都覺得佢地係好討厭囉!
本來將電訊管理局及廣管局合併,令監管機構可以歸一,減輕管理多重的局面,可能有人會唔明點解有議員要反對,要修訂,那是因為特區政府與其他政府不同,最想親疏有別、最鍾­意委任自己人幫手,所以,公共機構在這政治失衡之下,就好易被質疑,不能信任這種架構。

Friday, July 01, 2011


十四年前一個下著大雨的晚上,我懷著複雜無比的心情呆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那英國旗緩緩的退下、五星旗慢慢的代之而起、那一輛一輛的軍車隨即載著解放軍駛進我們的街道。心中的一個疑問至今未解:一面國旗和一些軍人可會改變我們這個社會?

那問題的答案在過去近十年不斷的浮現於眼前,只是我不敢,或是應該說不想接受。沒錯,我們正在改變,社會亦隨之而改變!在管治方面,我不時自問,是港人治港不及英人治港?還是新的制度並不容許有理想、有原則、有才能之士參與政府的管治,以致特區政府民望一落千丈,社會烽煙四起、怨聲載道?我們的夢想飄到哪處去了?

沒錯,回歸後社會是繁榮了。但儘管不少五六○年代的人和我一樣跳出了貧窮的框架,那向上流動的門窗卻一瞬即逝。不少人邁向富裕帶來的,竟然是多了人陷入貧窮邊緣!相比之下,自己的經歷似乎是難再重現。貧窮的一群縱是不斷地摸索,也老是找不到出路。我們的夢想飄到哪處去了?

但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似乎是失去了同情心。在我們那年代,我們對內地同胞是多麼的關懷!每月送罐頭、送被褥;今天我們著重的,卻只是自身的利益,視內地同胞為蝗蟲,就是香港人的配偶也不能接受!我們似乎是忘記了我們絕大部分人,不是自己、便是爸媽,都是移民。為什麼現在卻似是忘記了同根之情?上星期我在電視上看見一眾懷孕的媽媽跪在地上,向政府官員哭訴,實在令人痛心。我們關懷之心去了哪裡?這也算是回歸的夢想嗎?

假若我們資源缺乏,還可以稍為理解;但在這儲備充足、社會富裕、國泰民安的環境下,我們竟然也要互相爭奪,在群體間深化矛盾!什麼時候我們變成了這麼冷漠的一群?是一面國旗、一些軍人令我們改變?還是這是經濟繁榮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