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甚麼房地產政策?


如果你問特區政府任何一位高官,甚至特首:「我們的房地產政策是甚麼?」答案肯定因人而異,但全都不着邊際。單看一些數字便不難察覺,政府的房地產政策是沒有房地產政策。九七年樓市高峰時,政府賣地收益為三百二十多億元;到經濟低迷時,賣地收入降至大約一百億元;去年經濟復甦,賣地收益是一百四十多億元。今年樓市飆升,五月至八月間政府已推出六幅住宅地皮拍賣,較去年整個財政年度推出四幅住宅地皮為高。四個月的賣地收益已錄得近三百四十億元,已高出去年收入的一點三五倍。估計本財政年度總拍賣土地收入到現時為止已逾五百億元,遠遠超出政府本財政年度土地收益三百四十一億元之預算,增幅高達百分之四十七。

賣了居屋買不到私樓

這些數字顯示,政府賣地只是要求跟隨樓市增加收入,不但不能遏止樓價飆升,反而導致樓價火上加油,令各地產商笑逐顏開。理由很簡單,政府囤地薄銷,是維持高地價的主要原因。特區表面上是低稅率經濟區,但高地價本身已是一項龐大稅收,加上限量發售和競投拍賣本質是以價高者得,樓價怎不能與日俱升?高樓價政策令地產商專注豪華住宅市場,加上政府買樓送移民政策,令高價樓市場旺盛,而其連鎖反應是帶動中下價樓宇價格亦不斷上升,令基層市民終日活在水深火熱的惡性循環之中。

特區現時有六十八萬公屋住戶。在○二年停建居屋前,總共有十七萬六千公屋住戶遷入居屋,但隨着居屋供應停頓,私樓價格飆升,公屋遷至居屋的流轉率近年已大幅減至只有大約三千多戶,減幅高達五成。流轉率勁跌的直接影響是公屋輪候期加長,政府需要運用更多公帑興建公屋及補貼。根據房委會數字,一個公屋單位的政府資助為一百零三萬元,相對於居屋資助為六十五萬元高近一倍。這些都是高地價政策為香港帶來的經濟黑洞,實在看不到出口在哪裏。政府去年大事吹噓說要活化居屋二手市場,但樓市高企,令意圖轉讓的客戶需付出與市場掛鈎的追補地價,賣了居屋,卻買不了私樓,這二手市場如海市蜃樓,根本改變不了特區樓價高企的不健康現象。

撤買樓送移民緩不健康情況

也許在這地少人多的地方,定期拍賣土地是難以避免的。但假若特區政府能增加賣地的透明度,規定每年賣地的數目及公開長遠土地供應的時間表,可令市場有較長遠的發展願景,減低地產商長期囤積土地的意欲。

至於保持樓價穩定方面,政府則必須增加供應量,回應中下價樓宇的發展需求,增強居屋住戶進入私樓市場、公屋住戶進入居屋市場之意欲和能力,藉以增加轉流量。有限量地復建居屋、寬鬆處理居屋補地價問題、取消買樓送移民政策,亦有助紓緩中下價樓宇供不應求的不健康情況。要令特區房地產轉為持續平穩發展,扭轉現時樓宇市場泡沫化之劣勢,特區政府必須一改往日墨守成規,抱殘守缺的慣性,把沒有應變能力的房地產政策改為推動更有想像力、能適應市場走勢、平衡中下價樓宇需求的彈性房地產政策。曾特首,你的《施政報告》可有考慮到為香港重新訂立有方向性的房地產政策?這點你做得到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