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民意有甚 麼分別?本質有沒有重疊?簡單來說,民主是在尊重個人意見下,社會在一段頗長時間內經量化後的集體意見;民意則是在某一時段人民對某一課題的意見。兩者最 重要的分野或是民主是應符合所謂「先了解、後決定」(Informed Decision)的基本原則;民意只是代表某一較短暫時間內的意見。民意的產生,可能包括有些人會有「先了解、後決定」的機會,但亦有可能大部分人只是 憑一時印象而作出決定。假若登記選民與非選民的比例有很大的差距,那更可能令民主與民意的分別更大,因民意或包含頗多並非有權投票的人之意見。所以把兩者 混為一談是相當危險的。
「先了解後決定」較理性
甚麼是「先了解、後決定」?為甚麼這是一個重要的基本民主原則?容許我引用一個例子。柏拉圖說過,民主的最大缺點,是給予有魅力的社會領袖避過不受歡迎的事實、原則或政策,通過迎合群眾口味的言論而掌權,最終只會令到民主體系瓦解。近代政治學中也有不 少學者形容這類缺點是引致民粹主義,甚至法西斯主義抬頭的個別因素。「先了解、後決定」原則之重要性正在這裏。一個成熟的社會,民主須有三點重要元素:第 一、社會成員應具有相近之核心觀念;第二、有足夠持平、公開及誠實的媒體轉達不同訊息;第三、有機會讓人民經了解、思考後作出決定。通過這三點,人民之決定 才會較為理性和穩定,減低柏拉圖所點出之危機。
「先了解、後決定」原則之最能於民主選舉顯著體現,這亦是代議政制的基石。要明白代議政 制的重點是選出一些得到選民信任的代議者。選民抉擇着重於代議者的政治理念和誠信,多於某一課題的立場和看法。相對而言,民意只着重某一課題在民意調查的 那一刻的取向,不涉及任何代議者之政治理念或誠信問題。因代議者所代表的政治理念於在任期間改變的機會較少,但民意則可隨時改變,難以觸摸,所以兩者在連 貫性或邏輯性方面的分別也頗大。
民意可隨時改變取向
為甚麼社會有時會取民意而棄代議?答案可能是,個別代議者的可信度被 認為較低或制度失衡,難以發揮其應有作用和功能。民意在短時間內有極為重大之逆轉,也可是原因之一。如何去量化這重大改變也是一門複雜艱深的學問。當然, 若有人不斷攻擊代議制度,甚或倡議以公投制度代之,那麼民意極度逆轉之可能性也較高。你或會問,以一時之民意破壞既有之政治制度是否存在極度矛盾?答案可 能是對。但這亦可能代表現存的政治制度未近完善,或社會對民主體系的認識仍未成熟。這是建立長久民主社會的必要過程。可惜的是,這過程本身或引致社會極度 分化,甚至導致動盪不穩。某程度來說,這也是民主的代價。我們今天面對的,正是社會應否付出這代價的關鍵時刻。相信我們很快便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