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5, 2014

特首普選的政治法律課題

普選香港特區行 政長官是一國兩制下的重要目標,也是特區回歸以來最重大的政治改革。通過《基本法》,人大常委會於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之決定及港人多年來的爭取,普 選特首亦是中央政府和香港人的共同願望。但在一國兩制下,普選特首是一項極為複雜的課題。我們要考慮到這課題最少有兩個相關,但不同的層面:一、法律層 面;二、政治層面。

「廣泛代表性」須有名有實

先說法律層面。《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於二○○七年的決定,最少訂下三個重要的 法律基礎:第一、我們須有一個具「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第二、行政長官須經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由普選產生;第三、提名委員會「可參 照」選舉委員會之組成。我們應怎樣去理解這三個法律基礎?

首先,《基本法》所指的「廣泛代表性」不應該是有名無實的代表性。時至今天,選舉 委員會是否具「廣泛代表性」,在特區仍不斷有頗為激烈的爭議。從一個廣義及符合民主原則的角度看,提名委員會必須能代表和反映香港廣大市民的意願。如果他 們的代表性只是有名無實,並不能影響提名過程的話,那麼簡單來說,並不能算是已經滿足了《基本法》的要求。容許我提出一個實例:今天由一千二百名委員組成 的選舉委員會中,只有四十名是由市民直接選出的,其餘委員是由二十多萬商界和專業人士選出來的,這明顯是代表性不足。所以,社會很多人質疑,這樣的選舉委 員會是否有真正的廣泛代表性和公信力?

至於「按民主程序提名」,顧名思義,所談的是提名程序而非選舉程序。在香港人眼中,這代表了提名程序 不可以轉化為「篩選」的機器,用來阻攔不同政見人士獲得提名參選。從另一角度看,「民主程序」所指的,是一個沒有不合理限制的提名程序。以少數人的意願凌 駕於大多數人,從而限制某一類人不獲提名,這就不是「按民主程序提名」了。

中央憂慮可以避免

至於人大常委會於二○○七年所談 到的提名委員會「可參照」選舉委員會的組成,一個合理的看法是,提名委員會可以參照選舉委員會的框架和結構;但如果要達到《基本法》所要求的「廣泛代表 性」,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在代表性方面,必須有所改善。從這角度看,「可參照」只應是一個概括的方向,而不是否定以上所說,有關「廣泛代表性」和「按民主程 序提名」的原則。

政治層面比法律層面更為複雜。首先,我們要考慮中央政府和港人對普選的不同看法和憂慮。表面看來,這些看法和憂慮是互相矛 盾的。先說中央政府的憂慮。在一國之下,中央政府擔心普選後的特首,如果不能與中央政府合作,管治便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憲制危機。中央與特區憲制地位不同, 政治文化有別,這憂慮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中央政府一再強調普選出來的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在香港人眼中,特首需要愛國愛港是理所當然的;但愛國之準則 是甚麼呢?如何去衡量它呢?愛國之要求,會不會成為普選行政長官不合理的限制呢?

我相信這些憂慮都是可以避免的。首先,《基本法》對特首如 何履行職責和管治香港有非常嚴格而詳細的規定。更重要的,是特首必須依照《基本法》的規定,「對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假如任何人當選特首 以後,可以嚴格執行這些條文,向中央人民政府問責,有誰能說,這位特首並不愛國愛港呢?還有,假如這位特首不能執行《基本法》的話,他也絕對不可能繼續擔 任特首了。

考慮特首如何有效施政

從另一角度看,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各方面均可接受的特首選舉制度,從而減低政見偏激人士當選之 風險。所以,我在去年十月提出了一套以此為目標的政改方案。簡單地說,這方案背後有一個貫徹始終的政治理念,這就是整個方案必須符合《基本法》和人大常委 會的決定,同時也要照顧到中央政府和港人的憂慮。在組成方面,我建議提名委員會三分之一成員,由全港選民通過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制度成為提名委員,另外三 分之一由專業及個別界別人士通過一人一票選舉產生,餘下三分之一由商界及其他社會持分者選出代表。在提名方面,我建議沿用選舉委員會的提名門檻,但引用排 序複選制,希望通過選民的排序選擇選出一位政見溫和,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特首。

我必須強調,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經過政治失衡的選舉制度運作 多年後,特區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極度分化、難以管治的局面。我們不應只是放眼普選,我們也應考慮到普選後的特首怎樣可有效地施政,改善管治素質。這位特首 必須是一位能與中央政府合作,並得到廣大社會各階層接受的政治人物;他當選後的首要任務,可能是要組織一個多黨派均可以參與的聯合政府。這些都是我提出的 政改方案之重要目標。

正如我開首所說,普選行政長官是特區回歸以來最重大的政治改革。我們面對着很多看似無法克服的困難,我們必須以最大的氣量、最強的勇氣、最堅定的信心,同心協力才有機會突破這關口。希望各界繼續努力!

上海行

從某一角度而 言,難怪有人認為,議員尚未踏入機場,上海之行已注定失敗。注定失敗是因為中央和民主派均沒有就政改有對話的準備、誠意和心態。最重要的,是雙方缺乏最基 本的互信和尊重。先說中央。北京由始至終也不願意承認民主派的存在;總是要把政改對話包裝為立法會訪問團,還要找來民主派最不信任的梁振英帶隊。更重要的 是,明知民主派自五區公投以來,已走出兩條水火不容的路線,硬把他們混在一起,是逼溫和派走上梁山。

民主派也好不了多少。如果中央確是刻意營造良好氣氛的話,民主派一點也不領情。民主派認為以考察之名跑到上海來談政改之實已是一種屈就,是投降的表 現。所 以當上海海關要求梁國雄議員不要攜帶六四違禁品進入上海,有人已即時質疑,為什麼中央不可以「隻眼開隻眼閉」?就這樣,政改對話變了六四對話。如果就政改 尋求共識,是難似登天的話,那麼就六四尋求共識,更是天方夜譚!既然天方夜譚,不如一走了事!只是一個改善氣氛的會面也弄得這麼失敗,那麼還有什麼談判基 礎?沒有談判基礎,普選如何可以落實?

為何中央和民主派如此不懂得退讓?不是要中央放棄一國兩制中之一國,也不是要民主派放棄真普選,只是希望雙方能暫時放下成見,給談判一個機會、給港人一個機會。假若中央和民主派做不到這幾點,實在看不見香港人的普選夢如何可以成真!

上海之行是一次教訓。我們不能夠盲目相信中央與民主派就算缺乏互信,普選也可手到拿來。而建立互信的第一步,是諒解對方的不是;當遇上困難時,不是一走了事。而是要從對方的角度看看,易地而處,自己會如何反應?有時,認清目標,才是最重要!

Thursday, April 24, 2014

外在與內在的國家安全問題

每當特區討論政改問題時,均一定有人提出二十三條立法,這回亦然。更有親中人士高調發表意見,認為若特區遲遲未能就二十三條立法,中央政府有權或應該根據《基本法》第十八條,在香港實施全國性國家安全法。這論點有否理據,是否符合《基本法》的條文和精神?

中央僅負責特區「防務」

首 先我們要留意的是,《基本法》把兩個相近但不相同的概念分得很清楚。顧名思義,國防是處理國家對外的安全問題,而國家安全一般是指國家內部的安全問題,兩 者明顯地是有分別的。《基本法》對國防問題說得很清楚,第十四條說明中央政府負責香港特區的「防務」;第十八條亦清楚說明全國性法律除列於附件三之外,不 在香港實施,而若附件三的法律要作出更改,則只局限於「有關國防、外交和其他按本法規定不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自治範圍的法律」。

另一方面, 《基本法》第十九條規定,特區法院「對國防、外交」無管轄權。若國防包括國安,那麼豈不是等於香港法院無法執行在特區內出現的國安法律問題?甚至無從執 法?我們也看看二十三條的寫法。這條文並沒有規定特區自行就國家安全立法。第二十三條談及的,是「判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 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進行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連繫」等 一些個別行為。對於這些行為,特區「應自行立法」,所以根本不存在《基本法》第十八條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取代第二十三條的論據。

至於第十八條 第四款所談及的情況則更為特別。第四款規定,若中央宣布「戰爭狀態」或特區發生「不能控制的危及國家統一或安全的動亂」,而決定特區須「進入緊急狀態」, 則中央可「發布命令,將有關全國性法律在香港實施」。由此可見,在憲制上,中央只可在戰爭期間或特區出現不能控制的動亂,而該動亂亦同時危及國家統一或安 全,才可實施「有關全國性法律」。這段時間必然是短暫及過度性質的。

佔中不會危及國家安全

有意見認為,佔中可能會引發中央通 過第十八條第四款引入全國性法律在特區實施,這些意見都是毫無根據的。佔中本身如發起人所標榜乃公民抗命行為,原則上是不應有任何動亂;便是該運動引起動 亂,也很難見到這些缺乏群眾支持的動亂會發展至無可控制之局面;便是這些動亂真的無可控制,也不一定危及國家統一或安全。這是因為這些動亂極其量只為特區 內部公共秩序的問題,實在看不見如何能提升到影響國家整體安全。

有人認為,佔中不應發生又或會危害特區經濟和穩定,甚至引發外資撤港, 這些預言就算是正確也不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因此,有人反對佔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把佔中提升為威脅國家統一或安全問題,甚至可能因此而令中央引入全國性法 律,漠視一國兩制。這些危言聳聽,毫無根據的言論,實非為負責任的人所輕易提出的。

Sunday, April 20, 2014

Are the Pan Democrats being shanghaied? (Letter to Hong Kong 20-4-14)


In a way, you cannot blame some people in thinking that even before the Pan Democrats stepped onto the aircraft, the Shanghai trip was doomed to fail. Doomed to fail becaus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never truly acknowledges the very existence of the Pan Democrats.  It has to disguise an occasion to discuss political reform as a visit to study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of Shanghai. Not onely that; it has to insist the tour be led by the one person the Pan Democrats distrust most: The Chief Executive. Furthermor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know by now that after the 5 District Resignation, the Pan Democrats are basically divided into 2 camps, each taking a very different approach as regards political reform. By insisting this is a trip for all legislator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forcing the moderates into a direct face off with the so called “Progressive Democrats”. The result was a near total disaster!

To be fair, the Pan Democrats did consider before the trip the possibility of Long Hair not being admitted into Shanghai and contingency plans were hatched. But nobody thought of the possibility of Long Hair choosing not to land in Shanghai of his own accord. That was almost fatal. We should have known that Long Hair is known to publicize his desire to protest about June 4th. By displaying his June 4th material before leaving Hong Kong, he was “inviting” mainland customs not to allow him to land. When the mainland officials asked him not to bring the forbidden material into Shanghai, Long Hair chose to return to Hong Kong. That immediately put the Pan Democrats travelling with him on the spot. That the Labour Party legislators chose to leave with Long Hair put even more pressure onto the shoulders of those choosing to stay. The issue at heart was suddenly not just political reform but turned into one as to the Pan Democrats’ support of the June 4th movement.

While the Pan Democrats tried to weather the storm, the next morning saw Civic Party members demanding all legislators to return home as a protest against Long Hair being turned away from Shanghai. Long Hair was, of course, not turned away, but that was a nice point of reality which nobody seemed to care. Little did anyone consider that if the Civic Party members were to leave that would cause a disastrous chain effect which would surely torpedo the whole trip. The Democratic Party members would immediately feel immense pressure for them to follow suit and that in turn would cause the rest of the delegation to leave also. That means the hard fought opportunity of meeting with Beijing officials on the issue of political reform will collapse and destine never to surface again! All because Long Hair chose to leave.

That we are that close to turning the historical meeting into a complete disaster underlines the fact that the mutual distrust between Beijing and the Pan Democrats is almost insurmountable. That the relationship, if there is one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so fragile is almost beyond belief. But accept it or not, that is staring in the face of the Pan Democrats.

So is there a way out? It takes two to build up mutual trust and understanding. Mere effort from any one side is not enough. To start, Beijing will have to accept the Pan Democra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egCo. The Pan Democrats, on the other hand, will need to accept any dealing with Beijing is not a complete capitulation or a surrender of their most endearing principles. There is another important issue. June 4th. That Hong Kong people have very deep feelings about June 4th is perhaps an irrelevant fact. The important fact is, the rest of China has moved on and unlikely in the near future to revisit the issue. This is not to say we should abandon our feelings about June 4th or our fight for its reversal in history. Far from it. Rather, I don’t see why we should tie June 4th and the drive for real democracy together so that without one we should forget about the other. We have to accept that if we let the issue of June 4th stand in the way of universal suffrage, we may never get to see the fulfillment of our dream for true democracy. On the other hand, if and when we have true democracy, we can continue to press for a reversal of the conclusion on June 4th.

Truth of the matter is, had it not been the good sense and judgment of those in Shanghai, we would have lost the cause for both. Many will say, so what? Nothing was achieved and nothing was resolved, so the meeting was next to irrelevant. Well,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historical meeting lies in what one expects from it. It is perhaps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to think that a question which has troubled Hong Kong for some 20 odd years could be resolved in one meeting. But if the expectation is this could be a start of a new chapte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n Democrats and Beijing dictated by the need to search for consensus on the question of political reform, then perhaps this meeting is vaguely promising. In a way, 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Whatever the value of this meeting, it is still better than none. We have been waiting for universal suffrage for far, far too long. If there is a silver lining somewhere, we must do our very best to search for it. In this process, we must be prepared to face obstacles beyond our expectation; try every avenue even if it appears to be only vaguely promising; and seize opportunities even if such turn out to lead to nothing. And the Shanghai meeting is just a small stop in this long process. So don’t judge it with our eyes on the immediate future but in the longer run of things. For we owe it to ourselves and the generations to come to make sure Beijing’s promise of universal suffrage will bear fruit in the year 2017.     

Friday, April 18, 2014

十個救火的少年


話說從前有兩條 村在河的兩旁。一條村叫香河村,我們便簡稱為香村;另一條村叫上河村,我們稱之為上村吧。一天,上村發生了大火,香村的人嚷着說要派十名少年去撲滅大火, 以免殃及池魚。十名救火的少年思量了良久,有三個說: 「我們喜歡燒烤,沒有火,怎麼成事?以後吃什麼?不去!」

其餘的七個中亦有幾位認同 這三個的說話,左思右想,遲疑很久,但敵不過香村村民的請求,只好硬着頭皮跑到上村救火去。到了上村,還沒有開始救火,三個留在香村的少年便隔岸大聲呼 喊: 「你們想清楚,要是火被撲滅了,我們不能燒烤,沒東西好吃,我們會要求村民表決,不讓你們回來!」聽了這番話,三個原本已遲疑的少年便說: 「罷了罷了!反正撲火也不是我們的責任,還是回去吧!」再沒多說便即時折返香村去。

餘下四個少年互相對望着,不知所措。火愈燒愈大,有人見形勢不大好,便急急說: 「反正火是撲救不了,何必作無謂犧牲?回村抗議上村疏於防範、救火不力比較實際!」爭辯了一番,其中三個少年便也跑回香村去。剩下唯一的少年,無論如何努力也救不了大火,最終葬身火海。

回 到香村,最先拒絕救火的三個少年說: 「都是上村不好,沒有做好防火措施,我們要佔領村公所以示抗議!」最後回來的三個少年有點遲疑,但又怕人家說他們怯懦,既不救火,又不抗議,什麼也不敢 做;反正沒事可幹,也只好跟着其他六個少年跑到村公所靜坐抗議去。抗議不了多久,大火已燒到來,九個少年走避不及,最終也葬身火海。
以上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鳴謝:黃耀明與林海峰

Friday, April 11, 2014

只可活一次

在飛機上百無聊 賴,不經意地看了一齣名為About Time(港譯:《回到最愛的一天》)的電影。故事比較簡單,男主角身懷回到過去的特異功能;最初他利用這異能糾正自己的錯誤,甚至獲得美人歸。但這異能 有一副作用,便是改變了過去就會影響將來。有一天,他為了救他的妹妹,卻發覺救了她,竟然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他開始明白改變過去不一定會帶來美好的將 來。

看罷了這齣戲,我在飛機上呆想了大半天:假如我有這特異功能,我會回到過去改變什麼?我的一生到今天為止,有沒有做過錯事?有!有沒有失敗過?有!有沒有傷心欲絕的時刻?有!但當我問自己要不要改變這些過去的錯事、失敗和傷心時,我開始遲疑了。

思量了很久,我想不起哪段時刻、哪個決定、哪次感受,我一定想改變過來。我漸漸開始明白到,有錯誤才找到真理,嘗過失敗才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有傷心才有真正的歡樂!消除了所有這些命途的低落點,人生會變成怎樣?平平無奇的過程是否便是我所追求的?

電 影中的主人翁到了後來,他嘗試每一天活兩次。當一天完結時,他也會回到那天的開始重新活多一次。他不是要改變任何過程,而只是知道了不如意之事,他如何可 面對,如何可一笑置之。他後來又發覺,每天活兩次也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或需要,既然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哲理,即不如意事八九,只要對得起自己,坦然面 對,才是珍惜生命旅程的最佳方法。他自此便放棄回到過去的做法,好好地、簡單地,亦無悔無憂地活下去。對!我們只可活一次。只要盡了一己之力,嘗盡了生命 的高低起落,人生才算是豐滿多姿!

Thursday, April 10, 2014

公民推薦

上星期,一批學 者提出一個備有公民推薦元素的政改方案。這批學者在提出方案前,其中一位成員也曾經與我商討可否把公民推薦程序融入我去年十月提出的政改方案。我一再強 調,我提出的方案對其他提名程序並無排他性;換言之,我提出的方案可與公民提名、政黨提名,甚至公民推薦多軌並存。我的建議只是集中如何增加提名委員會的 民主成分,設立一個多選擇、低門檻的提名程序及提出排序複選制以便選出一位各方均可接受的行政長官。因此並不存在我不接受公民提名或公民推薦的說法。但既 然有學者提出公民推薦,我們也可客觀地探討此建議在原則上或實際操作上有沒有難以解決之處。

誰負責核實推薦選民身分?

首 先從 原則角度看。顧名思義,公民推薦是接受了提名委員會可不接受推薦的權力;簡單而言,這便是接受了提名委員會的篩選權力,對我來說這是最難過的一關。提名委 員會將以甚麼準則決定接受或不接受某一位被推薦人?相信提出建議的學者用心良苦,他們一方面希望能迎合社會對公民提名的訴求,另一方面又希望可以回應中央 政府對公民提名的抗拒;但這建議能否達到以上的目的卻難說得多。要求公民提名的人會否接受一個無約束力的提名程序?他們可能認為這只是公民提名的贗品,實 在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中央角度來看,他們對公民提名的抗拒並非單純建基於法律原則,而是在政治上他們認為不可接受,因此公民推薦亦難以說服中央政府 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提名程序。

在操作上,公民推薦本身也有問題。在學者的建議中,提名委員會可以八分一票決定誰可 入閘,故此極有可能會有最少六十多萬推薦選民的身分需要核實,如這並非法定程序,那麼誰去做這工作?需時要多久?若出現了爭議應如何解決?若這是法定程 序,那又是否違反了《基本法》?花了很多人力物人,最終推薦卻不獲提名委員會接納,有否浪費公帑之嫌?

再 者,若獲得公民推薦的初步候選人超過八位,那提名委員會如何取決?公民推薦的基本理據是提名委員會應接受市民的推薦;但假若出現超過八位候選人,那怎麼 辦?誰的推薦比較可以接受?進一步假設有人拿到推薦數目的最低要求,另外一位候選人拿到超過十萬的推薦,那是否得到推薦數目愈多的應獲得接受,愈少的可以 不理?

不同提名程序或變不公平

再想一 想,這樣的提名程序是否對一些不見經傳或沒有強大政黨背景的人,產生一種篩選效應,令他 們無法參選?這公平嗎?假若這方案容許某些人依賴公民推薦成為初步候選人,但同時也容許個別人士以取得提名委員會八分之一票數而成為候選人,那麼是否對以 不同提名程序進入參選程序的人有點不公平?到時依賴公民推薦的候選人可以名正言順地說,他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無論在聲勢或政治上,可能也比單純依賴八分 一提名委員會的委員提名來得有壓倒性的優勢,這可能也是一種不公平。

以 上的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已困擾了我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各位學者有否考慮到這些問題?如果有的話,未知答案為何?若要堅持我們有一個沒篩選的真普選, 提名程序必須對所有候選人均一視同仁。這方案是否做到這點?然而,無論如何,我也非常歡迎學者提出一個專注提名委員會組成的政改方案。雖然在這方面,他們 的建議與我 去年十月提出的建議無分左右,但真理愈辯愈明,相信社會需要多一些公開討論和仔細思考,我們才可找出一條通往無篩選、有競爭的普選路。

Wednesday, April 02, 2014

上海

比之於北京和深 圳,上海肯定是我最喜歡的內地城市。第一次到上海應該是二○○一年跟隨大律師公會訪問團訪問上海。記得當時天氣寒冷,我們住在剛開始發展的浦東。酒店在江 邊,晚上開窗遠眺,浦江西岸的上海灘在飄雪中閃閃發光,像正在輕輕訴說她那屹立不倒、成敗起伏的經歷,一時感慨萬千!

第 二次到訪上海應該是 ○四年。那次也順道探望了居住在上海的弟弟和一些朋友。甫到上海,我便跟太太和朋友說,我要把握這次訪滬機會,一定要到南京走一走。當時由上海乘直通快車 到南京大約需兩小時,為了爭取時間,早上六時我們便到了上海車站,希望可以爭取多一點時間遊覽這中國史上最多苦難的城市。

到了南京,第一件事當然是到中山陵。在那嚴寒的早上,站在國父親筆所題的「天下為公」之陵門前,不禁反覆自問,革命究竟什麼時候才可完全成功?中華民族的民主夢什麼時候才會最終開花結果?

回程時一時疏忽,忘記了買直通車票,結果呆坐了四個多小時才於午夜後回到上海,但始終覺得不枉此行!○四年後亦多次再訪上海,以其為基地遍遊上海周邊如寒山寺等名勝古蹟,更令我對上海平添一番親切感。

上 海由民初的中國第一國際都會到今天的進步開放,像是走過了一個完整無缺的周期。說是劫後重生似乎是誇張了一點,但那華麗昇平的成敗起伏卻像是香港前景的寫 照和預言。然而今天我們面對政改所帶來的挑戰和衝擊,卻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成者,香港可能寫下輝煌成就的一頁;敗者,香港可能萬劫不復。只盼望我們面對之 社會動盪不會演化為《雙城記》中的巴黎,以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