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過一個報導「喜帖街」最新近況的節目,令我回想起一些童年片段。最早的童年回憶是我三、四歲時住在灣仔春園街的一段日子。那時,我們一家八口住在一幢破舊唐樓二樓的一間不足一百尺的板間中間房。那裡沒有廁所,方便時要到樓下的公廁,公廁內有人吸毒,有人賣淫,對一個不懂事的小孩來說是一個極為可怕、骯髒、薰臭的地方。
到了五、六歲時,家境稍為轉好,我們搬到下一條街,便是
利東街。我們住在一幢比較新的樓宇。一層大約五、六百尺的樓有五戶人,我家居住於頭房及閣仔。對面是一間中藥房,老闆及伙記對我們均很好,問他們借電話從來不會遭到拒絕。那年代的利東街沒有喜帖商舖,街尾只有兩間印刷舖,印的都是武俠小說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印刷品。
十三、四歲時,我們舉家搬到九龍馬頭圍,當時叫廉租屋的屋邨。那裡的居住環境比今天的公屋好一點。若干年後,一次很偶然的機會經過利東街,發覺中藥房不見了,換來的是很多喜帖商舖。當時有一點感慨,對著面目全非的童年故居,我慨嘆那種比鄰互相呼應、照顧問好的情意不再,利東街只是變成了一條商業化的街道罷了。
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一代的集體回憶與今天很多人慨嘆「喜帖街」不再的集體回憶,明顯地是有分別。政府有責任照顧小商戶,這是一回事,但社會要進步,這是另一回事。有些回憶只能留在心裡,只好算是活在大城市的代價。無論今天的利東街如何追得上國際大都會的形象,我心愛的仍是那童年時代的利東街。
3 comments:
Great blog I enjoyeed reading
yeezy
supreme new york
yeezy
off white t shirt
jordan 12
yeezy boost 350
off white
jordans shoes
goyard
kyrie shoes
bnj11v8sv3
suprem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