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反戰者。我對閱兵沒興趣。但我明白在某種環境下,因應政治需求,展示軍力是一種有決心維護國家主權的表徵。中國自漢唐盛世,到宋、明、清之
積弱,飽受外國欺凌;到了甲午戰爭、九一八、瀘溝橋事變,均突顯了軍備不足可能是國難之開始,歷史教訓當然不容輕易忽視。加上身為「民主思路」召集人,身
負推動溝通之責,閱兵之請,實是難以推卻。
閱兵那天,大型旅遊車把我們送到故宮北門停車場的一處。我們緩步穿過故宮,經太和殿出午門,再左轉南門到達天安門,行程不足半小時,但卻是一段令人 百感交集的路程。在這萬里無雲的早上,故宮的輝煌始終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老態,像是早已厭倦了飽受歷史煎熬的過去。我在步出午門前回望太和殿,不知怎的一 時心酸了起來。
既然厭惡戰爭,對所有這些坦克、導彈、戰機先進與否,當然說不上什麼興趣,也分不出那種號型值得我們雀躍。令我感動的,反而是當一批老兵進入會場坐 在我們面前時,他們所得到的歡呼和掌聲,遠比那些西裝筆挺、雍容華貴的男女各國元首來得親切,來得尊敬。他們才是這天的主角,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他們才 是我衷心敬佩的一群。
有點意外的是,整個閱兵主題是維護和平。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軍備競賽也一樣;充裕的軍力可以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但對一些好戰者也是一種展示強勢的誘 惑。戰爭與和平很多時只是一念之差。歷史證明每個發動戰爭的國家均有義正辭嚴堅稱自己是正義之師,但最終受害的,卻都是我們這些蟻民。戰爭沒有勝與負,只 有殺戮和破壞。戰勝者與戰敗者所付出的代價實是相差不遠。中日戰爭便是最好的例證。
當最後一架戰車走過了天安門後,我的視線只是呆呆的落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在想,參與六四武力鎮壓的士兵相信早已退役,我們難以怪責今天這些慷慨激昂、英姿澟澟的年青士兵;他們也逃過了中日戰爭的浩劫。但歷史的傷口,甚麼時候才可痊癒?
閱兵那天,大型旅遊車把我們送到故宮北門停車場的一處。我們緩步穿過故宮,經太和殿出午門,再左轉南門到達天安門,行程不足半小時,但卻是一段令人 百感交集的路程。在這萬里無雲的早上,故宮的輝煌始終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老態,像是早已厭倦了飽受歷史煎熬的過去。我在步出午門前回望太和殿,不知怎的一 時心酸了起來。
既然厭惡戰爭,對所有這些坦克、導彈、戰機先進與否,當然說不上什麼興趣,也分不出那種號型值得我們雀躍。令我感動的,反而是當一批老兵進入會場坐 在我們面前時,他們所得到的歡呼和掌聲,遠比那些西裝筆挺、雍容華貴的男女各國元首來得親切,來得尊敬。他們才是這天的主角,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他們才 是我衷心敬佩的一群。
有點意外的是,整個閱兵主題是維護和平。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軍備競賽也一樣;充裕的軍力可以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但對一些好戰者也是一種展示強勢的誘 惑。戰爭與和平很多時只是一念之差。歷史證明每個發動戰爭的國家均有義正辭嚴堅稱自己是正義之師,但最終受害的,卻都是我們這些蟻民。戰爭沒有勝與負,只 有殺戮和破壞。戰勝者與戰敗者所付出的代價實是相差不遠。中日戰爭便是最好的例證。
當最後一架戰車走過了天安門後,我的視線只是呆呆的落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在想,參與六四武力鎮壓的士兵相信早已退役,我們難以怪責今天這些慷慨激昂、英姿澟澟的年青士兵;他們也逃過了中日戰爭的浩劫。但歷史的傷口,甚麼時候才可痊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