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最近宴請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馮巍引來社會不少揣測和質疑,一時議論紛紛。佔中發起人之一陳健民更揚言:「對話之路已盡、溫和路綫已死!」陳健民引用之實例是三百學者在政改八三一決定之後發表之「對話之路已盡」的聲明,認為剩下來的,只有鬥爭路綫。相信對特區民主發展有任何期望的人,均會了解和最少於不同時段認同學者們的心態。但平心而論,事實是否當真如此?
主張「先溝通後政改」
首先,「溫和之路已盡」之假設是泛民主派曾經「溫和」;「對話之路已盡」之說明顯地是建基於中央與泛民主派曾經「對話」。但事實並非如陳教授所說那麼簡單。沒錯,部分學者曾經與中央官員有過直接對話,但相信從北京角度而言,學者可能只算是廣義民主派之一分子。學者手上沒有政改投票權,也不能影響手中有票之泛民黨派。在北京眼中,與學者溝通對話跟泛民黨派溝通對話是兩回事。
政治現實在於狹義的泛民黨派;即是說,在議會中有票,足以決定政改成敗之政黨及議員。從這角度考慮,北京與泛民從沒有直接正式對話,更遑論曾經「溫和」。直至今次馮巍副主任與民主黨代表會面,中央官員從未在沒有政改壓力或前提下與泛民黨派有任何個別接觸。沒有接觸,不能說有對話;沒有對話,又何來溫和?就算看二○一○年政改一役,民主黨與我亦一直是分別通過中間人和中央傳達訊息。到了最後,便是到中聯辦也只是一種官方式的交代,避免被視為「政治不正確」,政黨繞過特區政府和中聯辦,直接與中央討價還價之程序。記得當天走進中聯辦,李剛副主任第一句話便是:「我們沒有獲中央政府授權,不能作出任何意見表達或承諾,今天會面只是聽聽你們的意見。」這不是對話。
要有真誠對話便要建立一種正常互動關係。在政改壓力下要建立這種關係是困難的。這是因為在對話的過程中,雙方會因應一己之政治目的作出盤算和試圖搶佔優勢。這並非建立良好關係之最佳基礎。亦因如此,自從政第一天起,我已主張北京與泛民黨派應「先溝通後政改」,而非「為政改而溝通」。當年我倡議創立公民黨之中心理念亦只此而已。公民黨做不到的,現在我仍希望「民主思路」可以做到。在我字典中,泛民黨派從未與中央官員有過正式對話,泛民黨派亦因此從未「溫和」過。你可以說對話難以有成果,溫和肯定沒出路;但說對話之路已盡,溫和之路已死,實有言過其詞之嫌。
持續撕裂只帶來一國一制
但話又說回來,稍遇困難便知難而退,點到即止,恐怕並非從政者應有之態度。陳教授說「溫和力量」難成氣候,只是道出了「民主思路」所面對之嚴峻挑戰,但恕我難以苟同激進路綫是「唯一出路」。最少,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可能性,是持續鬥爭,撕裂社會只會帶來「一國兩制」之整體失敗。「一國兩制」失敗,只會帶來一國一制。不要說責任在誰,但受害者肯定只有我們這些香港人。這是激進鬥爭之目標嗎?既然不是,那為甚麼要排除他人,以其他方法爭取民主?
陳教授是我極為敬重的學者之一。他為民主運動付出良多,但現在不是說晦氣說話之時。大家應該以求同存異、破釜沉舟之心共同努力,為港人發展民主謀求出路。這才是正道。這一點,相信就是陳教授也難以否定!
主張「先溝通後政改」
首先,「溫和之路已盡」之假設是泛民主派曾經「溫和」;「對話之路已盡」之說明顯地是建基於中央與泛民主派曾經「對話」。但事實並非如陳教授所說那麼簡單。沒錯,部分學者曾經與中央官員有過直接對話,但相信從北京角度而言,學者可能只算是廣義民主派之一分子。學者手上沒有政改投票權,也不能影響手中有票之泛民黨派。在北京眼中,與學者溝通對話跟泛民黨派溝通對話是兩回事。
政治現實在於狹義的泛民黨派;即是說,在議會中有票,足以決定政改成敗之政黨及議員。從這角度考慮,北京與泛民從沒有直接正式對話,更遑論曾經「溫和」。直至今次馮巍副主任與民主黨代表會面,中央官員從未在沒有政改壓力或前提下與泛民黨派有任何個別接觸。沒有接觸,不能說有對話;沒有對話,又何來溫和?就算看二○一○年政改一役,民主黨與我亦一直是分別通過中間人和中央傳達訊息。到了最後,便是到中聯辦也只是一種官方式的交代,避免被視為「政治不正確」,政黨繞過特區政府和中聯辦,直接與中央討價還價之程序。記得當天走進中聯辦,李剛副主任第一句話便是:「我們沒有獲中央政府授權,不能作出任何意見表達或承諾,今天會面只是聽聽你們的意見。」這不是對話。
要有真誠對話便要建立一種正常互動關係。在政改壓力下要建立這種關係是困難的。這是因為在對話的過程中,雙方會因應一己之政治目的作出盤算和試圖搶佔優勢。這並非建立良好關係之最佳基礎。亦因如此,自從政第一天起,我已主張北京與泛民黨派應「先溝通後政改」,而非「為政改而溝通」。當年我倡議創立公民黨之中心理念亦只此而已。公民黨做不到的,現在我仍希望「民主思路」可以做到。在我字典中,泛民黨派從未與中央官員有過正式對話,泛民黨派亦因此從未「溫和」過。你可以說對話難以有成果,溫和肯定沒出路;但說對話之路已盡,溫和之路已死,實有言過其詞之嫌。
持續撕裂只帶來一國一制
但話又說回來,稍遇困難便知難而退,點到即止,恐怕並非從政者應有之態度。陳教授說「溫和力量」難成氣候,只是道出了「民主思路」所面對之嚴峻挑戰,但恕我難以苟同激進路綫是「唯一出路」。最少,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可能性,是持續鬥爭,撕裂社會只會帶來「一國兩制」之整體失敗。「一國兩制」失敗,只會帶來一國一制。不要說責任在誰,但受害者肯定只有我們這些香港人。這是激進鬥爭之目標嗎?既然不是,那為甚麼要排除他人,以其他方法爭取民主?
陳教授是我極為敬重的學者之一。他為民主運動付出良多,但現在不是說晦氣說話之時。大家應該以求同存異、破釜沉舟之心共同努力,為港人發展民主謀求出路。這才是正道。這一點,相信就是陳教授也難以否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