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泛民主派的第一次歷史性特首候選人初選,在一片辱罵聲中終於完成,亦得到大約三萬四千名市民的 支持和參與。先不論結果如何及該初選能否達致主流民主派所希望見到的目的,有幾點原則性的問題必須弄清楚。首先,「泛民初選」這用詞對關心政治的朋友可能 帶有誤導性。一般人心目中的初選是指黨內初選而非黨外初選;意思是說其他民主國家的初選多是從黨內甄選一位候選人與其他黨派的代表進行競逐元首一職。但泛 民主派今次的初選卻是由不同黨派派出代表競逐代表泛民之候選人。從這角度來看,馮檢基亦因此而明顯地被處於一個較為不公平之地位。此乃因全港七十多個票站 絕大部分是由民主黨安排的;例如在初選那天,我在將軍澳所見到的全是民主黨的票站,而民協和馮檢基的宣傳品卻確實看不到。這對民協或馮檢基而言均不是那麼 公平。假若他朝主流民主派當真推舉一位代表參加競逐行政長官的話,初選的安排應更為公平及全面。
另外一點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特區的政治文化 直至今天為止皆以個人政治,而非政黨政治為骨幹。這兩者分別是我們在投票時所給予個人的考慮往往是超乎政黨的考慮。這與其他民主國家相比是有相當程度的不 同。在一般兩黨制或多黨制的民主社會,選民的投票取向是基於不同政黨之分,而非不同候選人之別。因此,這些民主社會裏,不同黨派所代表的政治理念和政策綱 領是比較清晰和獨特的。但假如你到民建聯的網站,你會發覺他們只有對個別政策議題之「立場和回應」,而沒有倡導政策的細節或建議。甚至民主黨派如民主黨或 公民黨,他們在網站所羅列的政策綱領也多是原則性之論述而缺乏詳細政策的建議。明顯地,特區還沒有一個真正以執政為目標的政黨。這對孕育政黨政治毫無幫 助。
政黨政治發展的停滯不前亦對培育新一代年輕參政者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政黨效應並不顯著下,名不經傳的年輕有心人,實難在政壇上打出 名堂。加上我們根本缺乏有心以政治為終身目標的年輕人,又或有能力的年輕人不願花時間先在基層政治參與建立基礎、積聚經驗和知名度,政黨鮮有願意為新人作 出政治賭博,冒着失去席位的挑戰,為後續發展作出努力,致令政黨政治更難發揮,更難成熟。這是一種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在政黨政治尚未成熟 的時代中,要通過初選機制選出一位代表泛民的特首候選人必須倚賴候選人背後的政黨選舉機器是否有力,及候選人本身的知名度和曝光率。這些條件未必與選出一 位真正有能力和適合的候選人之目標完全符合;相反,如此的初選只會選出某大黨的代表或知名度高的「明星級」候選人。這肯定非市民所願,也不完全符合民主原 則。
當然,民主派的資源是有限的,人才也可能是有限的。在這不健全的制度下,以不健全的選舉資源去嘗試建立一個健全的初選機制,幾近不可 能。我們也不應對第一次嘗試存有過高期望。問題只是我們需要改進多少及經多少次嘗試,才能找出一位真正眾望所歸、才智兼備的泛民候選人,挑戰追求連任的建 制派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