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3, 2015

威嚇與互信

這幾星期,國際 新聞的關注點均圍繞着希臘債務重組的政治鬧劇。歐盟需要向不能還債的希臘提供新一累積近九百億歐羅的經濟援助,以「幫助」希臘最終可以「償還」債務。 弔詭的是,兵臨城下的希臘,不但不領情,更因不欲得罪選民,以「維護國家尊嚴」為由堅決拒絕第一輪方案。總理齊普拉斯為了顯示民主的威力,發動一場閃電 式的公投,引導國民拒絕方案,更聲稱這是一次希臘,以致歐盟的「民主勝利」。對此,歐盟主要國德國卻直斥希臘行為破壞互信,以新一輪更為嚴苛的條件回應, 逼使希臘就範。一場「民主勝利」最終變成了現實失敗。這事件確有其發人深省之處。

不是民主 只是手段

我一向不認同以宗教之名發動戰爭;同樣地,我也不屑以民主之名滿足一己的政治目的。民主包含包容和尊重,亦要照顧到整體社會利益。以民主之名威嚇對方,是把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工具罷了。對不起!這不是民主,只是手段。

在 政治上要威嚇對方,首先要檢視本身的政治能力。強勢者當然可以威嚇弱勢者,但從來沒有聽過弱勢者可以成功威嚇強勢者。若然弱勢者真的嘗試威嚇強勢者,最終 的結果只會是玉石俱焚或忍辱受挫。這不是政治,只是賭博。以社會之福祉來賭博,更非忠誠從政者所為。更大的問題是,威嚇是破壞互信的致命行為。希臘總理齊 普拉斯宣布要求國民公投拒絕歐盟第一輪援助方案後,德國已清楚表明,雙方因此喪失了互信,所以在公投後的新一輪談判,德國態度轉為更強硬,致使新一輪援助 方案之條件更為嚴苛。這便是失去互信的結果。

說到這裏,相信大家不能不聯想到這故事似曾相識;或許這故事也曾在特區發生過。雙方存有互信,也未必能導致在複雜問題上尋找到共識,但缺乏互信,尋找共識卻是絕不可能。

片刻民意非長遠看法

當 然,你可以說,我們不需要建立互信、也不需要尋找共識,只要抗爭到底,最終必會成功。但這也要視乎整個社會是否也認同這種策略。我們又看看希臘,公投大比 數 否決了第一輪援助方案,但當歐盟提出新一輪更為苛刻的方案時,民調又顯示絕大多數人認為應與歐盟就援助方案達成共識;那麼民意是否前後矛盾?由此可見,片 刻的民意不一定代表整體社會的長遠看法,關鍵仍然在於社會領袖能否以整體社會長遠福祉為目標,作出適當的政治判斷,帶領國民走出谷底。一時之掌聲,很多時 並不代表整體社會的利益,更何況如果掌聲只是源於某部分社會成員。從政者是否只需面向部分鼓掌的人便算盡了責任,還是要面向整體社會,這便是政客與政治家 之分別。

無論如何,尋求共識是政治上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只需看看希臘、看看伊朗、看看中台關係等。要尋求共識,便要建立互信,而互信則絕不可能在互相威嚇的環境下建立起來。希望大家都上了希臘事件一課,重新檢視我們明天面對政改應有之心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