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30, 2013

星星之火

 
他坦然地說: 「我想也想不到香港人的反應會這麼的熱烈!」戴耀廷自己也承認他在二○一○年第一次提出「佔領中環」時,社會是毫無反應的。也許分別在於,今天民主派等不 了,年輕人等不了,連學者也等不了。大家無言以對,互相對望,都在問:可以做甚麼?一個簡單的意見,轉眼間便化為全城熱話。

他沒轉彎抹角, 直接承認不用佔領中環是「佔領中環」的目的。學者即是學者,學者是理想主義者,是理論專家;學者看不見矛盾,也看不見困難。我問: 「如果佔領中環的目的是不用佔領中環,但假如同輩壓力致令所有尋求政改共識的人也走去佔領中環,那麼會不會自我實現了最怕見到的厄運?」他沒有答案。他只 希望這不會發生。我實在沒膽量去潑冷水,但整個計劃最弔詭的地方是運動越成功,運動背後的目的便越無法達到,最終只有佔領了中環的事實!


有 人警告若佔領了中環,累積了近三十年的民主運動可能毁於一旦。答案是,走到了這一步,我們熟悉的民主運動也已失去了存在價值,也是放手的時候了。有人擔心 行動會被騎劫,某程度而言,擔心也沒用,因為我相信被騎劫是無可避免的。這麼多人聚在一起,一個人的小動作,很可能已輕易地進化為大規模的動亂。就是大部 分人沉得住氣,誰敢說在不斷的挑釁和刺激下,所有人都可以在全程時間保持冷靜?這是不可能的。也許這正是香港的宿命,我們只好咬着牙面對現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燎原後要經過多少場春雨才可令寸草再生?要經過多少寒暑,才可令這偌大的傷口得以修補?但正如戴耀廷說「佔領中環」已爭取了自己的生命力,任何人也已控制不了。我們只好隨着這漩渦轉下去。因為我們已沒有選擇的餘地!

Friday, March 22, 2013

預選與普選

北京兩會、人大會議其間傳來「權威人士」聲稱,為了確保「愛國愛港」人士「永遠執政」,特區二○一 七年以後之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須先經「預選」,才可獲提名委員會提名參加特區之普選程序。此消息一傳出,建制派各頭目即爭相高呼贊成、一唱百和,彷彿預選機 制已是定局。最令人側目的,當然要算自稱走溫和中間路線的新民黨之公開發言。曾在美國史丹褔大學攻讀政治學位的黨主席葉劉淑儀竟然說:「任何民主選舉亦會有預選機 制!」其副主席田北辰更進一步說:「每名市民皆有平等的選舉權,但不代表有平等的被選舉權!」

混淆提名與預選 違反《基本法》

這 些指鹿為馬的歪理,實在令人震驚!其他民主國家黨內互選,是推薦代表某一政治黨派的候選人,怎可與整個地區選舉提名機制相提並論?這毋庸爭論之事實,恐怕 連正在唸通識教育的中學生可能也會明白,難道史丹褔大學的政治系當真如此不濟?至於田北辰之言論,更公然違反了《國際人權公約》第二十五條之規定,難道田 先生當真如此孤陋寡聞?普選是舉世公認的核心價值,其中心點正是普及而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權!這就算是無讀過政治學的人也應該明白,更遑論從政者?那麼盲 從附和的政客們,為何還要試圖混淆視聽、誤導港人?

讓我們先看看《基本法》。第四十五條關乎普選的條文是希望行政長官之選舉辦法「最終達至 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當中提及的「民主程序」是提名之民主程序,而非選舉之民主程序。這在文字上、文法上和精神上 皆顯而易見。「權威人士」試圖把「按民主程序提名」,切割為預選和提名之兩個先後不同程序是斷章取義、「強姦文意」之粗暴行為。提名與預選是兩個完全不同 的選舉過程:提名是選舉前由部分選民建議給全體選民投票決定的過程;預選則是一種選舉程序,由所有合資格的投票人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模式作出決定,兩者 是不容混淆的。更重要的是,看遍了《基本法》也找不到「預選」一詞,把提名程序化為預選程序,肯定是違反《基本法》。

關卡重重 政改無望 

建 制派人士不斷重複,中央要確保「愛國愛港」人士出任行政長官一位,以防止特區成為顛覆國家基地。但老實說,在特區哪些人不愛國不愛港?便是有,肯定也只是 絕小撮人,談不上能取得全港市民之認同,更何況選票。更重要的是,《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央人民政府有任命權。堂堂一個全國政府還怕甚麼?同樣重要的 是,特區之政治體系設計是行政、立法互相制衡,單是一位行政長官是不可能不受到議會制約。由此可見,中央的憂慮縱是確切,也只可視為杞人憂天、杯弓蛇影。 能不令人猜測,這只不過是不願落實《基本法》莊嚴普選承諾之藉口罷了!

尚未為二○一六及一七年政改展開廣泛諮詢,便要為普選設下種種非理性、違反《基本法》之關卡,實在令人對未來兩年政制改革之夢感到無奈與無望。壓逼愈大,反抗愈大,可能最大推動「佔領中環」的政治力量正是中央政府和一眾建制派政客。多謝你們的鼓勵!中環見!

Friday, March 15, 2013

莫問民主

在毛孟靜的地區辦事處開幕禮上見到劉千石。還記得他嗎?他當了九龍西直選議員多年,直到零八年才退下。他笑着走過來,緊握我的手說:「湯家驊,還記得我嗎?」當然記得!在零四年當我還在左右顧盼,提不起決心從政時,他是第一位跑到我律師樓意圖說服我參選,甚至願意把他九龍西的席位「讓」給我的泛民議員。泛民那種以大局為重的心態,今天已不再有。

最近有一次在法庭中等待法官開庭時,一位法律界的好友跟我說: 「湯家驊, 你真幸運!信奉民主,改變了你的性格,也改變了你的一生!」他沒有明言,但是我知道他是指我年輕時心高氣傲、目中無人。在他眼中,從政以後,我變得溫和豁 達,較易接受。我沒有為自己辯護,他人的批評必有其因,就算我年輕時不懂表達感情算罷!但時至今日,我仍然是看不起那些沽名釣譽、偽善欺人的政客,只是我 學懂了少點喜怒形於色罷了。

與其說民主改變了我,不如說從政改變了我。從小至今,我也堅信社會公義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而法治和民主只不過是社會公義的化身或體現罷了。回歸前,沒有走上爭取民主之路,是覺得沒有這樣的需要和能力。但到了今天這關鍵時刻,我又覺得能力與需要已再不是先決條件。

人 生苦短,等待的年頭也不可能很多。若二○一七年沒有真普選的話,很難相信往後的日子會有更大機會達致真普選。已故美國總統甘迺迪說得好: 「莫問國家可以為你做甚麼,只問你可為國家做甚麼!」今天北方炮聲隆隆,歪理當道,預選、篩選不絕於耳,這一天已到了莫問民主可以為你做甚麼,只問你可為 民主做甚麼的地步。

開幕儀式還沒完,察覺到劉千石已靜悄悄地走了。究竟這是曲終人散之時,還是繼往開來之日,很快便會知曉。

Monday, March 11, 2013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前幾天偷得少許空閒,在家裏看了一齣名叫《銅雀台》的電影。以曹操為中心的電影甚少看到,周潤發演來有其氣勢,只是缺乏了一點「奸雄」之感覺。曹操是否奸雄,近代歷史文人也有不少爭議。但最少他與關羽的一段情深義重之交往因《三國演義》而成為一段膾炙人口的民間佳話。

有不少人討論過煮酒論英雄的曹操之雄才偉略,但卻甚少人提及他的文采。他把雜言古詩的四句改為五言詩,甚有創意,甚至啟發了日後詩人如杜甫等。他的 《短歌行》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更是小學生也可琅琅上口之佳作。發覺他的作品與其他幾位如汪精衛、毛澤東等同是具備文采,但在 政治上 卻不是那麼為人認同的人物似乎皆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的詩詞均有一種文詞簡樸、直抒襟懷的氣勢。

你可能暗中罵我為何把曹操、汪精衛和毛澤東放在一起!我這裡談的只是他們的文采而非政治立場。年前看過余英時教授為汪精衛之《雙照樓詩詞稿》寫的 序,頓時令我大開眼界。毛澤東的詩詞更不在話下,我的書架上現在也有幾本關於他作品的書籍。我這人就是有點怪,不認同對方的政治取向,但卻可以欣賞他的作 品。始終覺得能把感情抒發得這般淋漓盡致,一定是他們能成為數一數二政治人物的原因之一。

沒錯,成功的政治人物要有感染力。感染力的重點在於如何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具說服力地廣傳群眾。沒有人喜歡說教式的宣傳,但富有感情、具感染力的信息卻是 眾人皆樂於接收的。小時認定曹操只是一名歹角,但到了今天,這判斷似乎已有點動搖。不期然覺得需要警惕自己,不要因他們的文采而影響到自己的政治判斷。

Thursday, March 07, 2013

無才便是德?


老實說,看過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過去五份《財政預算案》後,已麻木到只感厭倦而毫無期望;但新的一份 《財政預算案》還是令我感到憤怒。感到憤怒的是,這麼多年來這政府究竟有沒有一套負責任的理財哲學?還是每年只靠修修補補、但求蒙混過關?有傳媒粗略計 算過,六年來曾司長合共派糖幾近二千億!想一想這麼多的錢可以做些甚麼?答案是:興建一所大學、一所醫院和設立全民退休保障也綽綽有餘!但殘酷的事實是, 我們不但蹉跎了六載光陰,更可能把教育、醫療和退休保障推往永遠也追不上實際需求的邊緣!

直接支援幼兒教育更實際

曾俊華解說 他只是「配合《施政報告》」,試圖把他身為財政司司長應有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但做好教育、醫療和福利是任何政府對社會應有之根本責任,亦是施政為民的最低要求。只要看一看過去五年他每份《財政預算案》,便知道這藉口是站不住腳的。他不是每年也說他是以特區長遠目標而努力嗎?這不是間接承認了作為財政司司長他是有責任為特區之長遠利益和規劃出謀獻策嗎?那麼為何每年他只在這三大範疇中修修補補,做些小動作而已?

先說教育。有網民形容他以四億 八千萬建立「獎學基金」,「優先」送尖子到外國讀英文及幼兒教育為「白癡」政策。很不想用這極端的形容詞,但實在也想不出其他比這用詞更貼切的說法。要改善師資及幼兒教育,把資源放在教育學院和幼兒教育本身不是更實際、更長遠嗎?每年送二十位尖子出國如何改善整體教學質素?公民黨建議把現有的百分之十八大 學資助學位增至百分之二十五,所需也不過是十二億;若建多一所大學,同樣以百分之二十五之資助學位計算,也不過只是多用百多億。我們沒有資源實行嗎?非 也,只是不想實行罷了!

漠視醫院需求忽略退休保

在醫療方面,新界的病人與病床比例為每一千人有三張病床,遠低於港島的每一千人五張病床及九龍的每一千人四張病床之實際比例。自認是「中產人士」的曾司長可能從沒到過北區醫院,當然也不會知道門診輪候時間可以長至八至十多小時。計畫多時的擴建廣華醫院及瑪麗醫院也只會把新界與市區之人口與病床比例差距進一步拉闊。不是反對擴建,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更何況我們絕非患寡!那麼我們為何不在北區加建一所醫院?我們沒有資源實行嗎?非也,只是不想實行罷了!

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只需五百億種子基金。精算專家計算若政府、僱主及僱員三方供款的話,以特區穩健的財政狀況,肯定是沒問題。試想想,去年每人派六千元也已用 了三百多億,曾俊華自己在《預算案》也說二十年後,我們需要每兩人供養一位長者,早知問題存在,為何一年復一年的容許情況日益惡化而撒手不理?我們沒有資 源實行嗎?非也,只是不想實行罷了!

只懂因循守舊是為無才;漠視社會需求是為無德。回歸以來,一屆復一屆的政府均表現得無才無德,證明了狗口長不出象牙。一個不公義、缺均衡的政府是不能廣納賢才,造福社群的。只好期望普選那一天,特區政府才會有根本上的改變!

Friday, March 01, 2013

巴別塔

在《聖經:創世紀》第十一章中有一個與世界各地不同宗教、文化流傳相近的故事。話說人類本來有共通 語言,在一次前所未有的水災後,人類為了慶祝劫後重生便聯合起來希望興建一座可以直達天庭的高塔。天上的神明為防計劃一旦成功,人類便可為所欲為,便決定 變亂人們的口音和語言,令他們不能互相溝通,最後更分散各地,建立巴別塔的壯舉也因此隨風而逝。

「巴別」是希伯來語,意思是變亂。故事的寓意是人類因狂妄自大而最終落得支離破碎的結局。從某一角度看,這不正是民主派的故事嗎?有人說從政者皆是自視過高,心存個人英雄主義的人;但自視過高與個人 英雄主義是有分別的。我不反對個人英雄主義,因為可能只有這些人才可以力挽狂瀾,改變社會。但最終能否成為眾人擁護的英雄與刻意為自己建立英雄形象也有分 別。


英雄是眾人推舉或認同的,而非自我宣稱的。嚴格來說,英雄更要取得歷史的確認。刻意為自己建立英雄形象本身沒有甚麼大不了,但若因為個人英雄主義而破壞了團結,破壞了巴別塔的話,問題便出來了。


共通語言是重要的,因為這是求同存異的工具,也是齊心合力的必要條件。要建立共通語言,單有共同目標是不足夠的。共通語言在於互相尊重,互相諒解。你要當英 雄,沒問題,只是不要把個人的高功偉績建立在同路人的枯骨上!司徒華說過一句我非常認同的話: 「成功不必我在,功成其中有我。」奉勸民主派諸君,只要你判斷正確,盡己之能,歷史自然會以英雄之名冠之;排斥異己,打壓同道,永遠不是英雄的行為!